摘 要:新聞記者是社會新聞的傳遞者,是新聞事實和群眾的紐帶,這一職業的特性也決定了新聞記者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變化而不斷自我完善。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新聞記者的角色更是經歷著一些變化,基本角色和非職業角色的沖突,都預示著提高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道德;采訪技巧
李良榮說:“傳媒是新聞的守望者,它不時地發現社會前進中的淺灘暗礁、癰疽疾患,及時地發出警告,推動社會健康地發展。”作為一名記者,一定要遵循事情本來的狀態。那么,作為一名記者需要什么樣的職業精神呢?需要怎么樣的社會責任呢?我們又能如何進行采訪呢?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
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是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呈現在公眾面前,讓公眾作為參考和學習,以此能達到社會制約的效果,但是近年來,個別的一些媒體記者有違背于其本身的職業道德,為了自己的私利,損害媒體在社會上的形象。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出去跑新聞接觸的人多,應該是反映民生百態,但是很多記者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發稿子變成了一種交易,一些社會上的負面新聞,當事人為了掩人耳目甚至拿錢賄賂記者等等這些問題已經讓這個社會對記者有了一些看法。當然,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既有社會因素也有個人因素。缺少法律法規的約束,沒有約束的自由必然會產生腐敗,新聞界也是如此,新聞立法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保證新聞自由,還要限制新聞工作者濫用權力的功能,避免隔壁新聞工作者對權力的肆意利用,導致社會和民眾的損失。美國是新聞自由性很高的國家之一,他們有非常強大自由與責任的相輔相成。他們主張自由必須要相應地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這樣的制度才會約束那些濫用權力的人,要想改善我國新聞記者的素質,必須要進行新聞體制改革,加大執法力度,約束新聞記者在使用自有權力的同時,也要擔當一些社會責任和義務。
如何進行采訪是每個新聞記者的頭等大事。作為新聞記者,
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如何去跟當事人交流溝通,發掘事件深處的東西,這就需要記者掌握一些新聞采訪的技巧和策略了,它是新聞記者獲得真實材料、了解事件真相的一把鑰匙,只要掌握了好的采訪技巧,才能寫出有實質性的新聞稿件,才能達到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社會責任。總的來說,新聞采訪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技巧:
一、采訪前做好充足的準備
比如一些重大的策劃報道或者名人的專訪,都要提前做好功課,在網上查閱相關的資料,篩選有用的信息,列出采訪的提綱,做到心中有數,才不至于到現場忙成一鍋粥,思路清晰的采訪才會有好的效果,否則直接降低采訪的質量,采訪半天,也發掘不出實質性的信息,失去了采訪的意義,還會導致現場的氣氛很尷尬,所以,一定要做好采訪前的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
二、作為一線記者,要多跑現場、多接觸基層群眾、多觀察,刨根問底,正所謂“只要腳上工夫深,不怕筆下沒有好新聞”
新聞都是跑出來的,而且新聞事件要有所比較,不能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要冷靜分析,再進行科學報道。再有就是記者在提問的過程中要注意有針對性,不要扯不著邊際的問題,這個過程體現出一個記者的業務水平、知識儲備、社交能力等等,根據采訪對象的不同,要靈活掌握提問的方式和策略,避免讓雙方很尷尬,要創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采訪氛圍,不要讓人家產生反感。逐步把被采訪者引導近采訪的環境中來,這樣才有利于采訪出實質性的信息。善于觀察是作為一個新聞記者的基本要求,所以,記者要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科學分析,來把新聞事件分析的透徹,然
后在筆下呈現出來,記者應善于觀察受訪者的情緒和狀態,及時轉變采訪話題,例如在對方表現得比較猶豫或者不愿意回答的時候,可以說幾句安慰鼓勵的話。
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要學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好的經驗,認真踏實工作,遵守基本職業規范,真正把社會責任落到實處,講究方法策略,深入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具有新聞價值的稿件,才對得起社會和人民。
(作者單位 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