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有效性,要求語文教師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調整語文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態度。另外,需要師生共同營造積極的課堂環境,尤其語文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思,達到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預期目的。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環境;反思
課堂教學改革是整個課程改革的重頭戲。然而,我們在課改課題研究的語文課堂中發現,有許多語文教師因自身素質或習慣上的惰性,或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的偏差,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隨意性和被動性。我在對自我教學摸索反思的基礎上,參考有關的文獻,對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策略進行了一些探討,旨在促進課改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為語文教育同行們提供參考。
一、加強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教師普遍存在輕視理論的現象,這是不對的。據調查,課程改革以來很多語文教師的現代教育理論儲備不足,甚至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抓課改實驗工作;雖然有著改革創新的良好愿望,而實際教學中因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論支撐,教學中表現出了很大程度上的隨意性、盲目性和被動性。
轉變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首先應該提升語文教師的理論素養。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無論是理解和接受新課程理念,轉變教育觀念,還是調整教學行為,都需要教師自身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教育理論對我們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二、調整思維方式與態度
調整語文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態度就是轉變語文教師的教學觀,這是轉變教學方式的前提。教師教什么?在我們看來,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并形成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美國喬伊斯等學者認為:“在幫助學生獲得信息、思想、技能、價值、思維方式及表達方式時,我們也教他們如何學習。事實上,教育最終目的是將來能提高學生更容易、更有效地進行學習的能力,因為他們不僅獲得了知識技能,也掌握了學習過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下學生觀和教師教學行為方式的要求。
三、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
轉變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師生共同營造積極的課堂環境,只有在積極的課堂環境條件下,才有助于做到師生互動,共同發展。
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實際上是要建立一個溫暖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學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納的學習場所。在這個環境中,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是:
(1)幫助學生制訂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3)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4)幫助學生搜集語文學習資料和有關語文學習與研究的最新信息,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5)作為語文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6)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四、積極主動反思
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理智地進行自我關照,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的構建、審視和回顧。語文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審視和評價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效果,分析自己實際的教育行為及其與教育觀念之間的差距,進而加以彌補、調整和提高,求得最佳效果,達到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預期目的。
反思應成為語文教師的職業習慣,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學規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斷進步,進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巴班斯基.中學教學方法的選擇.張定璋,高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2.
[2]喬伊斯,維爾,卡爾康.教學模式.荊建華,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07-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三河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