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在教學中收到了一定效果,合作探究方法使教師少教,學生多學。但幾年的調研聽課,卻發現新課改向兩個極端發展:由于某些客觀和主觀原因,課堂仍高密度講解;矯枉過正,合作探究成“必修”。怎樣駕馭課堂,在新課改下,使不同教學方法相互融合,創造和諧課堂,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新課改;課堂;教學方法
駕馭的本意是驅使車馬,比喻掌握、控制和支配。駕馭課堂指的是教師管理和控制課堂。能夠有效地掌控課堂,使學生高效地學習,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素養。
如何把握課堂,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教學,成為指導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說:“尋找一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新課改曾給困惑中的教師帶來一絲光明。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旨在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單一的個體學習狀態,培養其合作學習能力;改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狀態,培養其探究學習的能力。
課改的確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幾年下來,我們在調研聽課時卻發現現狀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兩個極端。
一、課堂高密度講解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其實,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有些教師在上公開課時,課堂活躍,內容緊湊,一但要日常教學了,立刻回歸,又依然沿用古老的填鴨式教學,務求在短時間內,將教學重點解析完,這種高密度的講解,既缺少教師啟發性提問,也沒留給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只有機械訓練,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這直接導致學生記憶重復,訓練單一,思維也缺乏創造性,典型的用“時間加汗水”來確保升學率的教學方法。
究其原因,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深刻的認識,能靈活應對學生的各種新觀點,并有較強的教學管理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這就很有可能遇到一些新觀點,新知識,有些教師甚至無法解答,使許多教師覺得在學生面前失了顏面,另一方面想要一個開放的課堂,學生需要有一定的關于討論問題的知識積淀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一些中等學生甚至程度稍好的學生在某些知識上儲備不足,或是回答表達不清,這無意間拖延了教學時間,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教師在討論中還要講民主,對學生爭論的問題要讓爭論的各方充分發表意見,不能輕易下結論,要對學生錯誤觀點加以分析評價,熱鬧的課堂,秩序容易失控。
其實,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采用,主要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師切實把握它的特點與作用,
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問題,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地發揮作用,如何貫徹新課改標準,師生雙邊和諧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任重而道遠。
二、矯枉過正,小組合作學習成必修
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方式,我們有的教師矯枉過正,把小組合作學習當作必修課。每堂課都要合作探究一番,該討論的討論,不該討論也討論。有時一個極簡單的問題也要大肆討論一番,以體現課改精神,結果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有的教師一節課好幾次小組討論,由于課堂時間短,學生沒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討論達不成共識,看似華麗而熱鬧的一節課,沒有多少實際內容,完全流于形式。
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有些教師就當成了“法寶”,教學必探究。可由于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片面理解探究性學習,所探究的問題要么沒有探究價值,要么超出學生的認知條件,學生無法探究。
所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是經過簡單的轉化就能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如果我們理解不到位就會帶來行為上的偏差,老一輩教育家已經告訴我們:“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這同樣適用于探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有的教師理解偏差,準備不夠,預設不足等諸多問題,造成探究學習中低效乃至無效的情況時有發生。我期望課堂上師生能夠圍繞一個問題展開討論,這個問題須是教師認真思索,有研究價值的。在討論的進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在多種觀點、想法的交流中,獲得知識和能力。這樣的課堂氛圍必然輕松緊湊,課堂必是靈動新鮮。孩子不是單純地去接受,這樣,“對話、質疑、反思、互動、主動參與”等意識才能真正在課堂上萌發。在復雜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做到教法優勢互補。
其實,想要駕馭課堂,這樣能力非一朝一夕練就,科學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能夠對你有所裨益,而要想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富有個性的教育智慧,這需要在不斷的問題實踐中感悟升華。
怎樣吃透新課改理念,科學地運用到駕馭課堂中,是一種專業技能,更是一種素養、一種信念。怎樣使課堂和諧、活潑,又有容量,這是教育的大智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