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都知道,喜歡讀書的學生語文素養好,語文學習能力強。那么,怎樣的讀書方式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影響最大呢?調查顯示,影響最大的不是課堂上教師指導下的精讀,而是學生博覽群書中的泛讀。泛讀的缺失恰恰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大問題,也是學生大面積語文差的瓶頸。如何綠色泛讀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呢?
一、高中生語文閱讀的現狀
一般來說,教師對精讀得指導不能說不細。看看那些正被推廣的競賽課吧,教師們使出了渾身解數,精心設計,精密組織,精細講解 ,看上去應該有很好的教學效果。還有一些負責任的教師,不惜把自讀課文當作講讀的課文,篇篇講,課課上,生恐有遺漏。但似乎學生就是興趣不濃,獲益不多。
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大部分情況不是來自老師在課堂上的繁瑣講解,不是來自老師在作文本上的條條杠杠,它主要來自課外的讀和寫,這個結論對于老師們來說未免太殘酷,然而是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東晉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唐朝詩人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北宋文毫蘇東坡“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現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認為語文學習70%來自課外,30%來自課內,這些都說明了泛讀有助于提高寫作能力和其它的語文能力。
二、精讀和泛讀的區別和聯系
精讀、泛讀教學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甚或多個角度來區分。
從學習目標的設計看,精讀要求肯定要高于泛讀。精讀的文本一般應全面體現“三維”要求;泛讀作品教學,則可視文本具體情況,突出“三維”目標的一個或幾個方面即可。
從文體方面看,一般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如《離騷》《蘭亭集序》《赤壁賦》《陳情表》等,因內容豐厚,文采橫溢,又加學生文言基礎大多薄弱,一般需要精讀;就現代文而言,魯迅作品一般適合精讀,大多數當代實用文、論述類文本則可精讀和泛讀結合來教學,至于一些快餐式的文本,引導學生泛讀即可。
就篇幅長短而言,長的經典作品適合精讀,如以《紅樓夢》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名著,如果學生高中三年能精讀一部或兩部,真是善莫大焉。
但長的作品多如恒河沙數,人的一生有限,中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更有限,所以,大多數作品只能泛讀。至于現當代長篇小說,大多適合瀏覽一下,大致了解即可。當然,學生將來讀了大學中文系,或者自己有特別興趣者,定要精鉆細研,那是另話。
從教學過程看,精讀往往有更多的生成和拓展,泛讀有時更多的篩選、吸取。
從課后要求方面看,精讀文本課后過去教法一般需要練習、鞏固,需要拓展,泛讀在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后有時不一定繼續深究。
在時間上,精讀文本一般安排在正課時間,學習時間相對較長;泛讀的作品一般時間較短,如一個課時,甚至一課時讀多篇,可以安排在正課,當然也可安排在語文自習課。
從教學內容看,精讀文本,課堂教學容量有時更豐富,更厚重,要求更高,一般而言,一個比較經典的文本,才有精讀的價值。因此,在要求上相對比泛讀的文本高的多。但要求高并不是面面俱到,并不是一定要字字落實,因為說精讀的時間長也只是相對而言,二三個課時而已。這就要求要有一個內容底線。
三、如何落實泛讀,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首先改革閱讀教學。
如果閱讀教學的思想不高,教學只是死盯住幾篇課文不放,那么課外泛讀就沒有地位;如果閱讀教學過程不高,老地繁瑣提問、分析、練習,那么課外泛讀就沒有時間;如果課內閱讀不能舉一反三,那么課外閱讀也就難以提高。因此,改革閱讀教學是加強課外泛讀的前提。
閱讀教學要從繁瑣的形式中解放出來,教課方要力求突出重點,簡潔明了。或緊扣一詞,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名,串聯全篇;或精導一段,撥通全文;或突破一點,舉一反三。提倡“重讀背,輕講析;重陶冶,輕灌輸”。
其次具體操作:
1.保證泛讀時間
每周的語文課可以拿出一至二節課時間給學生泛讀。不必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語文不是數理化,沒有那么明顯的章節概念。語文多上一篇少上一篇問題不大,也不會給語文學習帶來多少負面影響。既然有學生偷偷摸摸讀這讀那的,我們完全可以開開綠燈。想讀書就是語文學習最好的習慣。
2.明確泛讀的書目及要求
泛讀的書目可以是《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必讀書目,如《語文讀本》、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外國名著,也可以是好的報刊雜志。總之讀書宜雜,但要求思想內容健康,不能讓學生受消極甚至反動思想,“黃毒”的影響。
3.培養良好的泛讀習慣
教師一定要在泛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泛讀習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使學生終生受益。那么,應培養哪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呢?
應培養學生如下良好讀書習慣:隨手翻的習慣。這種習慣可讓學生產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有助于開闊視野,積累素材;背誦的習慣。中學時代是記憶的黃金時代,如果能在這期間背誦上百篇古文,積淀深厚的基礎,那么會終身有益的。
4.進行讀書交流
這個環節是最重要的。教師應搭建好學生讀書交流的平臺,定期組織全班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泛讀的成果。交流可以推介優秀書刊,可以談論讀書心得,可以評說文章得失,可以介紹閱讀方法,可以出示閱讀成果……教師亦可以融入學生之中,交流、評點、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共享閱讀的收獲和喜悅。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自己或他人的讀書講座,引領學生泛讀的方向,提升學生泛讀的品味。
語文猶如海洋一樣廣闊無邊,學習教材只是滄海之一粟,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要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就應該加強泛讀的訓練。廣泛閱讀可以博采眾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如果每個語文教師都能像重視課文精讀那樣重視并落實泛讀,學生的閱讀現狀或許就可以改變,語文學習中少慢差費的問題也許就有了解決的辦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就不會是一句空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