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
“最美”標簽
每涌現一個感人的英雄,輿論就喜歡冠之以“最美”,幾乎每個職業都已經發掘出本行業的“最美”了,“最美”這個前綴充斥于輿論空間。不得不反省的是,這種千篇一律、套路化的“最美”,已經淪為一個雖然很大卻很空洞的符號,恰恰表達不出我們真正的贊美。真正的尊重和贊美,并不是使用這種千篇一律的符號,并不是使用華麗的詞藻,而是發自內心的樸素情懷。
現實是無法用“最美”去掩飾的,信心也是無法借助大詞能提振的。中國社會的道德重建,需要有一點一滴去積累、培養、激發、發掘的耐心和恒心,而無法在高揚“最美”的道德浮夸風中將道德理想國一日建成,無法在“最美”的動人幻想中實現高歌猛進的道德大躍進。
這不僅是語言使用的問題,背后流露的是一種在道德判斷上輕率的態度。另外,“最美”的標簽也不利于典型們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冠以“最美”后就被捧上神壇了,平凡的公眾只能將其供著膜拜,而不會去學習和行動。
譚衛兒/香港《南華早報》副總編輯
今是昨非
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正漸成香港官場新風,卻盡顯人性的另一面。不信?看看香港那位曾被朱镕基形容為“全世界最好的央行行長”的任志剛先生的驚爆言論吧。
曾幾何時,這位年薪最高時達1000多萬元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英明神武堅定不移地捍衛港元與美元的聯系匯率。如今退休,本也無事,卻偏偏自己曾鼎力支持的唐英年落選,和自己關系馬馬虎虎的梁振英反倒爆冷上場。接下來又被立法會點名批評在金管局期間沒有盡職監管雷曼衍生產品……此時此景,忽然發表驚爆程度極高的“聯系匯率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言論,不但令外匯市場實時波動,更令港府緊急跳出來澄清……任先生,你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啊?言論自由是普世價值,但身為前高官,特別是前財金政策高官,你的言論并不那么自由呢。今是而昨非,怎不令人生疑?退了休,怎的還這般不甘寂寞?
蕭三郎/《新京報·書評周刊》主編
以熱愛之名
盡管大家都在說著實體書店即將消亡的正確廢話,《新京報·書評周刊》還是堅定地做出了一期16版的《北京書香地圖》特刊。我們堅信: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燈光;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園。書店對于一座城市,意義不僅僅在于賣書,它更是一個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
特刊推出惹來無數反饋。有人說“功德無量”,有人說正“按圖索驥”,也有外地朋友呼吁他們所在地方報紙也做一個類似“書香地圖”。正好剛剛看到一本新書,書名就叫《我曾經侍弄過一家書店》,我想它一定是愛書之人所寫。書店是夢想,書店也是生活,書店更是消費—這年頭實體書店的日子越來越難,讀書人的書店之夢,卻依舊揮之不去。
張天蔚/《北京青年報》首席評論員
消失的導演,消失的觀眾
看了《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雖然早聽人說好,還是沒想到這么好。小故事、小波瀾、小制作,卻糾結了那么多深刻的矛盾關系:宗教的、倫理的、階層的、性別的、代際的、性格的等。
在中國,有信心和能力拍出這樣影片的導演肯定沒有了。當然,有愿望和能力欣賞的中國觀眾,其實也沒有了。什么樣的觀眾,養出什么樣的導演。反之亦然。
劉展超/《第一財經周刊》北京新聞中心主任
閑置土地聽多查少
國土資源部最近修改了《閑置土地處置辦法》,期望提高這部法規的可操作性,從完善法律法規的角度看,此舉有一定積極意義。
這個法規的源頭應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2007修正)》,后者規定: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必須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動工開發期限開發土地……
作為市場的監管方,政府自然有權力制訂如“開工期”這種游戲規則,這也是對房地產企業的一種約束,開發商作為需求方,在拿地的時候就需要一同接受這些條件,否則,你可以選擇不買地,那你自然也沒有房子可賣。
這種關系似乎很簡單,但問題在于,中國的地方政府同時也是土地的最大供應方,他們也是土地出讓這種市場行為的一個主體,在這種角色上,政府與房企的關系則異常融洽—前者需要后者去買地,甚至是高價買地。在經濟不好的年份,政府可能還要對房企有所依賴。
所以,當外界看到媒體接連曝光房企閑置用地,卻鮮有政府查辦時,也就知曉個中緣由了。
師永剛/《鳳凰周刊》執行主編
醫院是什么?
因家人生病,最近半年開始了與醫院頻繁打交道的歷程。一個陌生的醫院的形態,最后是這樣呈現出來的。
關系:一親戚臨產,因患有病,需去城中治此病最佳的著名某院的產科。此產科據稱已排到半年后,既使有床位也需要強硬關系。家人下死命令要我辦妥,我在醫院基本不識人,只好尋及某局長,某局長再求至某衛生部門官員,此官員再找及副院長,副院長再找到產科主任,其中托及人等6位。生一孩子,求至6人,織龐大關系網絡,落下巨大人情負債。醫院其實是關系網的終端,是對你社會人脈的某種檢驗。
時間:某月某天,早8時陪家人去南二環上某著名醫院,從東四環出發,路上用時40分鐘。排專家號用時40分鐘,等候專家問診用時50分鐘,專家問診3分鐘,開藥數款。在收費處用時30分鐘,在取藥處用時20分鐘。為了這3分鐘,花掉了3個小時。這就是我們用在醫院的時間成本?此僅為本人陪家人看病的一個偶然記錄。網上還有稱花了3天時間掛號,只1分鐘問診的悲催經歷。
機器:你先查查血吧?
你去做個CT?
你做個彩超吧?
……去醫院其實就是向機器交錢。
無論去哪家知名醫院,就算是著名大夫也只會說這幾句話。我每次去看病或陪家人去醫院,幾乎都會是:大夫大致了解一下基本的癥狀,然后就是埋頭開各種要檢查的單據。后來一個在醫院的朋友告訴我:大夫們開各種檢查單,也是他業績與效益的一部分,不檢查怎么賺錢呵。
賺錢、做生意、編織關系網,這個曾被我認為有無數天使出沒的地方,現在看來,除了沒有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感的天使,這里還聚集著中國最復雜、最商業、最冰冷的“生意人”。當然,也許還會有一些天使,在醫院里飛翔,但這些天使,我還沒有遇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