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感而動之。“感動”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朝的荀悅《漢紀·成帝紀二》中:“天尚不能感動陛下,何敢望,獨有極言待死而已。”當人們平素里見到某事某物產生了憐憫或是同情時,又或是共鳴觸發到內心時,都會流露出感動之情。感動是一瞬間產生的心靈變化,之所以有時會被喚起,是因為人生的具體時空中某一時間里的生活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激發起我們曾經經歷的那些感動而已。人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大腦在每個時段都會有記憶,最深刻的永遠不能被忘記,當別人的行為或者話語與你潛意識里的東西達成共識,就發生了感情共振。
哲學家陳嘉映曾提及,“感動其實是和‘關切’緊密相連的,你的行為舉止感動我,因為我和你懷有共同的關切。你勇敢臨陣,我受到感動。我們原是并肩作戰的戰友,生死相托。關切總是以它有多實際來衡量的。”對超越性質的價值的關切也一樣。如今大街小巷、電視廣告、新聞綜藝每一處都有“感人”二字。與其說它已是一種模式在被套用、被傳遞,不如說已成為一種固定產業在生產、在推銷。就以耳熟能詳的《感動中國》為例,它儼然已變成一個特殊的名詞,人們講到它的時候帶有特殊含義。每當電視播放《感動中國》時,那奏響的紅色的主旋律,加上道德感的提升,人們心中頓時涌起美好人生的信念。它總是會以有觸發機制的那個淚點來引導大眾,它總能尋找到一系列能產生感人效果的節奏和故事來激發出觀眾內心的共鳴感。此刻,感動已作為一個產業需要迎合各種“市場”的需求,這個產業的生產模式、推廣模式都依附在人發自內心的、自然的某種情感上。隨著城市發展節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人們在奔忙中顧不上去流連那些細微的情感,正因為如此,這樣被集中的、放大了的感動很快進入觀眾的印象里,人們在此處找到了呼應,找到了同情,找到了自我。
基于央視這個強大的覆蓋面,《感動中國》超越了一般節目的意義,通過輻射,使感動再一次傳導、催化和蒸騰。如今,各大綜合頻道也紛紛開辦了類似這樣的節目,北京衛視《好人故事》、山東衛視《天下父母》、湖南衛視《平民英雄》、上海東方衛視《大愛東方》……一時間,感動大戲在全國上下輪番上演。感動,作為一種產業,如今已不僅是人的個體內部所產生的情感,而演變成一種集體性的感染。在生產感動的同時,各大商家媒體也在同時出售感動。“達人秀”、“超女”、“快男”……幾乎所有的選秀節目都已視淚為平常了,除了原本的表演才藝之外,加上身世的種種悲慘和感人,總會為自己多贏得很多票數和掌聲。到最后的評選就以誰的故事最慘誰就能獲勝,也可以說這是推銷商品的一種附屬值吧。
我們身邊也無處不存在著那些“感人”,乞丐、殘疾人、弱勢群體……他們也寫故事,他們也展示悲慘。當你看到一個四肢全無的乞丐跪在路邊向你乞討時,你敢無動于衷嗎?明知他們就是在出售自己,而你過得了道德感這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