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有效的課堂討論,應該是和諧的、有序的、全員的。創設情境,營造討論氛圍;立足實際,做出合理預設;適時調控,善于啟發引導;及時總結,注重討論實效,這四環節有助于提高中學化學課堂討論的實效性。
【關鍵詞】課堂討論 氛圍 預設 調控 總結
課堂討論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課堂討論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課堂討論有利于學生養成敢于提問、勤于思考、樂于傾聽并尊重他人意見的良好個性。有效的課堂討論,應該是和諧的、有序的、全員的。然而,在現實的課堂討論中,有的為討論而討論,流于形式,走過場;有的討論欠充分、欠深入,學生參與度低;有的討論發生有效評價“缺席”的現象。鑒于此,作者就如何提高中學化學課堂討論的實效性提出幾點建議,供同仁參考。
一、創設情境,營造討論氛圍
1.變換角色,換位思考
學生是討論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是討論的引導者、咨詢者、合作者和分享者,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討論中,教師應設身處地來一個“心理移位”,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轉換一下角色,從學生方面多想想。畢竟,教師對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都較學生高出一籌,教師應正視師生間的邏輯差異與空白,適當“稚化”,適度隱藏自己的思維,盡可能融入學生中間,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分析問題。
2.把握時機,設疑激學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九”陸淵也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起點。經驗豐富的教師非常注意從“疑”人手,巧設問題情境,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問題的質量很重要,有價值的問題充分體現發散性、爭辯性、創新性、探索性,能夠拓寬學習思路,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創設問題情境的一般做法有:
第一,創設新舊知識矛盾沖突的情境,制造懸念,使學生積極思維,積極討論。這要求教師善于結合所講內容,根據教學目標,抓住時機,恰當地提出問題,使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或新舊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構成學生認知活動的內部矛盾,形成強烈的解決問題的內部動機。學生面臨新的問題,帶著“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弗達”憤悱心理,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解疑的動因和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
例如對催化劑的認識,教材這樣定義:“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改變的物質”。幾乎每個學生都能背誦,卻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層含義。假如我們對其細細品味一番,枯燥的概念就會變得生動有趣,不難聯想到:“催化劑是否參與了化學反應”、“對化學反應速率而言,‘改變’一詞指加快還是減慢”、“‘化學性質都不改變’,那物理性質會變嗎”等問題。這時,教師及時質疑問難,創造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從反應歷程、正負催化劑、催化劑狀態變化等方面進行一番討論、辨析,學生對催化劑的認識就會達到相當高的層次。
第二,營造和諧、富于活力的討論氛圍,幫助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節課下來,總有部分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重難點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這時正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的最佳時機。教師有目的地創設一種促使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使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思考、深入探討的熱烈氛圍。
課堂上最活躍的時刻,往往是學生主動站起來提出問題的時候。例如,講電解質與非電解質時,有人會誤認為SO2、NH3等是電解質,C12是非電質,BaSO4是弱電解質等。此時,教師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就學生提出的有價值、有見地的看法,因勢利導,讓學生切磋、探討,在民主融洽的氣氛中澄清問題的實質。
二、立足實際,做出合理預設
新課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增加了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這不僅為課堂討論的精彩生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且對課堂討論的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每一節課前必須對課堂討論的“可能”進行預測和分析,對課堂討論中可能出現的生成點加以深入研究和思考。既要盡可能對討論過程中的各種“可能”進行準確而全面的預測,又要精心做好應對有關“可能”的預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作出合理的處置和有效的引導。
前期準備充分與否,直接關系到課堂討論的質量。課堂討論前師生雙方都要從思想上、知識上、資料上做好充分準備。沒有準備,學生就可能陷于被動,甚至出現“啞場”現象。科學預測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可能引起的教和學的效果,可有效實施教學行為的“設想”或“藍圖”。
1.明晰教情,揚長避短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討論法并非適合于每一位教師,教師應根據自身實際慎重選擇。教學組織能力強的教師,可以多用討論法。課堂討論前,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化學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修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和全面的估量。明確自己有哪些長處和不足,發揮特長、揚長避短。討論前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擬定討論題目。課堂討論形式的多樣化對于提高討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課堂討論中,教師應根據討論話題的特點和活動的要求,靈活采用多樣化的討論形式和方法,把學生牢牢吸住,使他們的思維處于一種被激活的狀態。
2.分析學情,因材施教
學情分析的簡單化和經驗化,會嚴重削弱教學效果。只有了解學情,熟悉學生的認知結構,才能使討論做到有的放矢。正視差異,因材施教。不同年級的學生,其知識儲備不同,認知水平也不同。即使同一年級,不同班級也應考慮班集體的學風。例如,有的班級特別活躍,學生愛提問,愛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利于采用討論法;有的班表現“沉悶”,不愛提問題,討論不愛發言,討論法應暫時少用。當然教師也應采取措施,打破這種沉悶局面,使班集體逐步活躍起來。
從學生方面說,做好討論的準備,就是要對討論課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對涉及的課程內容進行預習和復習;對教師布置的閱讀參考資料要認真學習;對課題中相同意見進行歸納,對不同意見進行論證,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按照要求,寫出發言提綱或發言稿,做好討論發言的準備。
三、適時調控,善于啟發引導
為師之道,貴在于導。討論時教師要隨時了解情況,善于啟發引導。教師對學生適時的幫助、調控和鼓勵有助于討論的順利進行。通過激勵、點撥、引導學生,使課堂討論順利達到預定目的。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并不是無所事事了,應該是更忙了,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下面的作用:
1.激勵推動作用
教師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積極發言,使每個學生都能樂于發言、樂于傾聽。教師要鼓勵學生把思維的過程說出來,而不只注重于結果,教師要判斷學生思維的正確與否,正確把握學生的思維水平,在情感上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不同觀點者進行爭論,通過討論讓學生自己來判斷評價思考過程的合理性。尤其要鼓勵學習困難生參與討論、大膽發言。發現學生有獨到的見解、富有創意的想法時,教師可以把它們寫在黑板上,給學生以鼓舞,借此激發全體學生討論的興趣和熱情。
2.規范討論行為
小組討論中,教師要加強在小組間的巡視,認真觀察和了解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教師發現個別學生做與討論無關的活動或者討論遇到困難時,要及時地明確討論要求并予以指導,避免課堂討論流于形式。在開放式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中心進行發言,避免偏離討論主題。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真確把握好指導的“度”,正確地處理好“導”與“放”的關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辦代替。
3.控制時間、節奏
課堂討論的時間需要靈活掌握。教師一方面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和準備時間;另一方面,要控制討論的節奏,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討論任務。課堂討論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占用其他教學活動的時間。討論中,教師要盡可能推遲評價,一般應選在學生思路窮盡之時。討論中,教師不急于做出評價,不匆忙得出結論,而是再問一問:真是這樣嗎?然后留有一定時間、啟發其再想、再辯論。課不要講盡、講絕,就是這個道理。在找出最佳方案前,應讓“劣質”方案充分“表演”,切不可“強行”向學生推出標準答案。有的討論可能連最佳也不定,更不要談給什么“標準”答案了。
四、及時總結,注重討論實效
討論的結束不是問題的終結,而是新問題的開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舊的學習目標達到后,使學生產生新的需要,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進而確定新的方向和目標。討論結束時教師要及時總結,使討論的題目有所歸宿,不能放任自流。
總之,課堂討論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和互動就是只有教學的形式而無實質的“假教學”。過程重于結論,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唯有如此,才能通過討論達到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挖掘出學生潛在的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畢華林 等. 化學教育新視角[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 劉知新. 化學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石梁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