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普及,初中語文學習方式改革早已成為初中語文課改的重要環節。語文學習方式的優劣好壞不僅僅關系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與能力的提升,而且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進一步深造。新時代新背景下,加強對初中語文學習方式轉變策略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研究我國初中語文學習方式發展現狀,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我國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方式轉變方面的發展提供可行性的思路。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習方式 轉變策略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過去那種教師“一只粉筆”“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式早已無法適應當今學生的需求。初中語文老師應該樹立新的教學觀念,積極地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盡管我國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方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在實際的語文學習過程當中,很多問題的存在阻礙著學生語文學習水平與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研究我國初中語文學習方式發展現狀,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我國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方式轉變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一、由老師問學生答轉變為多種形式提出與解決問題
傳統的初中語文學習往往是由老師對語文文章進行帶領學習,最為典型的做法就是帶讀,包括老師帶讀與學生帶讀,這種語文學習形式使得學生語文學習極為被動,不利于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老師應改變這種傳統的問答形式,轉變為多種形式提出與解決問題形式。例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對于語文課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及時發現問題,采取小組討論或者合作的形式進行語文學習,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與激情。
二、由老師獨占講臺轉變為師生同臺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都是有老師站在講臺上,面對著講臺底下的學生進行一人講解,這種講解模式形式單板僵化,既不利于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樂趣,也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此,老師可以改變這種老師獨占講臺的教學模式,加強同學生的互動,鼓勵學生同老師進行同臺教學,強化學生于老師的互動。例如,老師可以對一些小的語文課題進行課堂教學競賽活動,讓學生自己對該課題進行教學,在學生教學中增強學生對語文課題的理解。
三、由老師獨改作業轉變為老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
語文作業是對語文學習的拓展,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與延伸。傳統上的語文作業布置往往由老師一人進行,而且對所有學生采取相同程度作業布置,最終造成學生之間語文學習水平與能力差距拉大。老師要改變這種傳統的語文作業布置,強化同學生家長的交流與合作,讓老師參與到學生作業布置與完成的整個過程中,讓家長對學生進行作業指導與監督。另外,老師還應該針對不同學生語文學習水平與能力進行分層作業布置,讓學生根據自身語文學習能力與水平進行作業,保證學生語文成績的整體提高。
四、由語文讀寫脫節轉變為讀寫結合
語文學習是一個讀與寫的過程,要想學好初中語文就必須做到讀與寫的有效結合。但是,傳統語文教學是將讀與寫分開進行的,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讀與寫的能力出現脫節,閱讀能力過弱或者書寫能力過弱的問題。因此,老師應該改變這種落后的教學方式,努力同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學生閱讀完后引導學生進行讀后感寫作,這樣就會極大的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綜合水平與能力。另外,老師還可以利用與教材配套的“自讀課本”、《讀者》、課本推薦的名著等閱讀素材,要求學生隨手做一些摘抄筆記,配合定期進行的“摘抄與隨筆”交流課,這樣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興趣,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綜合水平與能力,為學生在以后的語文學習研究奠定基礎,培養學生語文終身學習意識。
總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以適應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語文課程標準》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種學習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我國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方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在實際的語文學習過程當中很多問題仍然存在。初中語文教學人員應該深入研究我國初中語文學習方式發展現狀,創新語文學習方式策略,為我國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方式轉變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 姚繼東.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內涵及實施應用[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05).
[2] 馬建國. 新課程標準下的學習方式探討[J].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0(04).
[3] 李慧芬. 閱讀教學中“接受性”和“探究性”學習的自然結合[J]. 文教資料,2011(4).
(作者單位:江西省會昌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