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以課堂教學為陣地,開展以趣味教學為主的語文課堂模式的實驗探究,力圖從語文課堂上找回語言的真實面目,打破以往較為僵化的課堂氛圍,切實改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和方法。
【關鍵詞】趣味 語文 課堂
興趣是吸引學生的磁鐵,更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也就是說,當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時,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不再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然而初中語文教學長期忽視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而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到束縛,表現出在課堂上厭學的情緒。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增“趣”添“味”,不失是一種很有實效的做法。它能刺激學生積極去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參與實踐的能力。孔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都應該做好樂中施教和趣味教學,從而提高學生聽課效果。現舉做法如下:
一、語言文字激趣
新課標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而這一點往往被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師忽略了。因為他們認為中學生已經屬于“大孩子”了,不需要像教小學生一樣,對他們進行熱愛母語的情感滲透。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看法,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常常為學生在默寫和作文中出現的錯別字而頭痛,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感悟能力的培養。每天我都會利用早讀、午讀或課前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文字接龍的活動,或進行“咬文嚼字”的糾錯能力大比拼,或進行成語故事賽講,進行幾分鐘的“美麗演說”。這些活動每天并不會花多少時間,但是,由于堅持不懈,效果是特別顯著的。
1.利用諧音,產生幽默效果。大家知道,相聲演員很多時候就是利用諧音來“掉包袱”的。我們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借用語音相近的字詞,臨時仿詞,構成特別的語義,從而產生幽默效果。如:一位語文教師第一次和學生見面,他自我介紹道:“我是這個學校里最‘憂瘦’的語文老師。”學生們以為老師發音不準,馬上糾正:“老師,是‘優秀’吧?”老師補充說:“是‘憂瘦’,因為我很瘦,擔憂自己會再瘦下去。”學生至此恍然大悟,微笑起來。笑聲中,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2.改變語流暗示的語義方向,使學生的心理期望突然落空從而產生幽默的效果。我們知道,如果實際結果和我們的心里期待的結果反差很大的話,也會產生強烈的幽默效果。如:語文課正在進行中,同學們正頗為吃力地抄著老師的板書。一位同學忍不住問:“老師,還有嗎?”,老師剛好抄完了,特意留下一個句號沒寫,回答說:“別怕辛苦,還有呢!”“還有多少?”“還有一個句號。”老師說著,把句號補上。學生們“哄”的笑了。老師繼續說:“別小看這個句號,沒有它,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看不見它,你們就得繼續抄下去。”學生微笑點頭,在笑中解除了疲勞,在笑中增長了知識。
3.教育學生巧用句子,學生被“罵”還心服口服。擔任班主任期間,經常要教育學生,有時會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以教育,但又要符合科任老師的身份。有一次春季開學,我發現有同學寒假作業不做、漏做等現象,卻染上小賭的壞習慣。我就寫了一首詩給他們:紅五場上幾度聞,撲克堆里尋常見。最是一年傷心時,補考場上又逢君。結果同學們哈哈大笑,同時也有很多人低下了頭,我知道這應該有效果的。還有一次在板書時聽見有學生用筆敲打桌子,我頭也沒回:“嘿嘿,怎么寫字還有人替我伴奏啊?”同學們笑了,敲擊聲停止了,“嗯,這就叫‘戛然而止’,感謝這位同學的演示。”這樣處理既含蓄地批評了違紀的同學,還不失時機地教了一個成語。因此,利用語言文字激趣,能夠促使學生更深層次領悟祖國語言的精妙,從而更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燦爛文化,并更有興趣去學習和運用它。
二、故事笑話激趣
在很多課堂上,我們會聽到老師這樣的提醒:“不要開小差,注意聽。”有時學生雖然想努力聽課,卻又在不知不覺中思想開了小差。心理心研究表明:課堂45分鐘,前15分鐘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后30分鐘需要教師的調節。這是因為中學生情意品質還不夠成熟,意志對情緒的調控能力還不很強。注意力對課堂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課堂上學生感到倦怠或注意力分散也是容易產生的現象,這時,需要與授課內容結合繪聲繪色地講述有趣的故事,以此來吸引學生,提高聽課質量。如在正音識字時,可引用以下笑話:從前有個進士老爺,專橫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節為了炫耀,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有個窮秀才看見了便悄悄在對聯上加了一些筆畫,改成: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第二天進士老爺打開大門一看,立即昏倒在門前。如為了讓學生體會漢語言含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可引用兩個故事調節學生情緒:①一位外國人以敬佩的口氣對一位中國人說:“你們中國人真是太勤奮了,每天早上在我經過的街道上,總可以看到路旁的許多招牌上寫著‘早點’兩個大字,提醒過路上班的人不要遲到。”②有位美國朋友訪問了中國后,對翻譯說:“你們中國太奇妙了,尤其是語言文字方面。譬如‘中國隊大勝美國隊’,是說中國隊勝了;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又是說中國隊勝了。總之,勝利永遠屬于你們。”在訓練外貌描寫的時候,可插入一個幽默:“一個人投稿,在描寫人物時這樣寫道:‘棕色的頭發像巧克力,桃紅色的臉上嵌著一對芝麻色的眼睛’,‘圓圓的鼻子,像個奶油小蛋糕’,‘櫻桃小口’,‘鮮藕似的手臂’等等。半個月后,編輯部退稿了,并附有一張便箋:‘今后寫作,請在吃完飯以后’。”如在分析口頭語和書面語時,最典型的幽默故事就是古時趙南星《笑贊》里的故事:有一個秀才去買柴,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但是聽懂了“過來”兩個字,于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面。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者報了價。秀才看了看:“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者聽不懂,擔著柴就走,秀才氣得嗷嗷直叫。由此看出,幽默的教學在語文課中更是顯得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的情緒、思維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時,接受新事物就很快。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設計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學方法,就猶如一道菜里放了味精,語文課堂氣氛會變得輕松愉快,學生精神集中,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
三、修辭手法激趣
巧用比喻、擬人、借代、雙關、反語等修辭手法,創造出幽默意境。請看以下例子:師生們正在分析一句病句,同學們正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注視著英雄的報告。
師:這是一句病句,誰替它把把脈?它病在哪里?
甲生:它病在動賓搭配不當。“注視”與“報告”不能搭配。
師:如何治呢?
生:應把“注視”換成“傾聽”。
師:哦,是進行“移植手術”。這句話還有其它毛病嗎?
乙生:它病在重復多余。“聚精會神”和“全神貫注”是同義詞不能重復使用。
師:如何治呢?
乙生:應把“全神貫注”刪去。
師:哦,明白了,需要進行“切除手術”。同學們,其實,我們修改病句,就好像醫生替病人看病一樣,自身需要有扎實的功底,這樣才能做到準確判斷病癥,對癥下藥,該“切除”的就“切除”,該“移植”的就“移植”,做到“藥到病除”。如果大家平時多讀書,增加素養,句子方面的“疑難雜癥”是難不倒你們的。
在這里,教師巧妙的把“改病句”比作“醫生看病”,并且鄭重其事地運用了一些醫學方面的專業術語,起到了妙趣橫生的激趣效果,給人極為深刻的印象。又如在一節語文課上,學生出現了一些小騷動,老師不動聲色:“同學們,白居易的‘此時無聲勝有聲’襯托了琵琶曲的藝術感染力,不過我覺得這句話用在我們的課堂上也一樣合適,你們說是嗎?”學生們聽了,忙吐了吐舌頭,安靜了下來。在談到語文學習方法時,有位老師這樣比喻:“去市場買了最好的菜,但這道菜好不好吃,關鍵還是在于烹飪的技術,現在有的同學買了不少參考書,也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效果卻不太好,原因就是這‘烹飪技術’有點問題,這個學期,就讓我們一起來攻克這‘烹飪技術’吧。”除了上面用的引用、含蓄、雙關、比喻等修辭手法來創造幽默外,還可用擬人、反語、夸張、排比、頂真、借喻、影射、諷刺等修辭形式創造幽默,將課堂激活。
以上種種趣味教學法的綜合運用,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們能自覺而靈活地運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滲透新課改的一些理念,就一定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上進入“好之”、“樂之”的境界,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雙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