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結合新課標要求,以教學設計的概念和原則為切入點,以2011年江蘇省初中英語教學觀摩課的14份教學設計(以下簡稱觀摩課教學設計)為分析對象,提出觀摩課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部分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教學目標主體錯位;教學目標缺乏可檢測性;未恰當評估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教學目標指向失當等。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希望引起廣大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環節的重視,在以后的教學中能結合新課標要求,努力創設優質高效課堂。
【關鍵詞】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新課標
一、引言
環蓉,潘洪建①通過研究1999~2007近10年CNKI數據庫全國核心期刊收錄的以教學設計為題目的3000余篇學術論文后發現我國教學設計主要存在下略問題:①研究者們在引進西方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同時未考慮我國的教學實際,如文化差異,技術水平,教育設施等,未形成教育設的本土化。②我國的教學設計理論大多是基于教學系統本身的改進,而很少能貫穿以“生”為本進行換位思考。為了解我省近年來教學設計的整體水平,筆者通過研究2011年江蘇省初中英語教學觀摩課的教學設計(以下簡稱觀摩課教學設計)后發現,很多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但仍有一部分教師忽視或不了解教學目標的設計目的和程序。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它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指導著教師的教學方向。本文從分析教學目標的定位入手,試以觀摩課教學設計為分析對象,從理論和實際應用等方面展開研究與討論,列舉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二、教學設計的概念界定
烏美娜②認為“教學設計”作為一個系統計劃的過程,是運用系統方法研究、探索教學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通過一套具體的操作程序來協調配置,使各要素有機結合完成教學系統的功能。
張筱蘭③認為教學設計是以教學過程為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需要,設計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并對教學效果做出價值判斷的計劃過程和操作程序。
徐英俊④認為教學設計是以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⑤要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設計體現如下理念:①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②整體設計目標,充分考慮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③強調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因此,筆者認為所謂教學設計是指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先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因素(如學生、教材、媒體等)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簡言之,教學設計是針對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種操作方案。
三、教學目標定位
目標就如黑暗中的燈塔為我們的前行制定目標,指明方向。課堂教學目標即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它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指導著教師的教學方向。
北京市提出的教學設計中有關教學目標的基本內容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以及教學內容的安排等。⑥教學目的的具體化是課程標準,而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就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分成不同層級:由學年(學期)目標到單元(主題)目標,再到課時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生搬硬套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而是要根據具體的內容、學生與情景來確定目標的重點。筆者認為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符合以下三點要求:
首先,目標設定要符合學生實際水平。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為學生提供略帶有難度的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
其次,要正確處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關系。三個維度的目標絕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與技能”是“基礎”,“過程與方法”是“保證”,“情感與價值觀”是“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基礎知識,滲透學習方法指導,陶冶學生的情感,培養健康的審美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目標要明確具體。盡可能用行為目標描述,如在本環節活動結束時要求學生能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
四、觀摩課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建議
1.主要問題
在崔允漷⑦提出的一個好的教學目標必須符合四項要求的基礎上分析觀摩課14份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部分后發現主要存在下列問題:
第一,教學目標沒有體現以“生”為本的設計理念,教學目標的主體應為學生,但很多教師在設定的教學目標行為主體仍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第二,目標的陳述是為了后續的檢測和評價行為等活動的順利開展,但部分的教學目標中使用的行為動詞不具有可把握性和可檢測性。
第三,大部分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忽視對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做出恰當的評估。為了優質高效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教師在布置教學任務時可以結合學生已有水平對學習情景、工具、時間、空間等加一些限制條件。
第四,教學目標的表現程度為針對個別學生的最高要求而不是針對全體學生的最低要求,教學目標指向也不是學生通過學習后的預期結果而是一個宏觀的教學目標。
2.改進建議
新課標⑧提供的教學實例6中呈現的教學目標:①能根據閱讀目的在閱讀材料中獲取所需信息。②能根據閱讀中獲得的信息以及自己已有的知識比較事物的異同。該實例中的主要教學活動是通過閱讀獲取所需信息,該教學設計把閱讀和其他語言技能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即突出了重點(閱讀),又兼顧了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訓練。下文結合新課標要求從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入手,給出如下建議:
(1)教材編寫只是設計者們理想化的設計成果,教師應該針對自己的學情校情,學會找到理想與現實間的平衡點,明確界定學習告一段落時學生應該和可能達到的目標,如Reading課時,學生能在本課結束時用教師提供的關鍵詞及句型比較完整的復述兩所學校的學校生活情況;Grammar課時,學生能正確使用今天學習的比較級,最高級句型描述和比較教室里及自己身邊的實物;
(2)教師應根據學生和教材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教學材料的重點及難點;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盡量使用行為動詞,如表示了解、理解知識目標的動詞有:指認、辨認、命名、標示、排列、選擇、列舉、闡述、答出(具體事實、名稱、地址和事件等)。描述知識運用和技能發展方面目標的動詞有:詢問、描述、講述、列舉、計劃、表演、展示、說明、推測、想象、創造、表達見解、改編等。描述發展認知和思維能力方面目標的動詞有:區分,分類、比較、分析、列舉、推理、判斷、歸納與概括、闡述理由或給出原因等。如Main task課時,學生學會分析比較ideal school與現實學校生活在課時分布,課程安排,基礎設施與師資配備等方面的差異,列舉ideal school的吸引人的各個方面,并闡述理由。
(3)在描述情感態度目標方面建議設定一些切入點小且可檢測的目標,如學生能在小組合作中積極與同伴合作,注意傾聽并試著理解他人;通過閱讀短文、小組討論與交流,理解英美兩國學校生活的不同之處,從而對多元的異族文化產生理解和認同。
五、結論
當前我國英語教學目標設計方面的相關研究還很薄弱,本研究基于教學設計的本質,嘗試對教學目標從概念上到內容上進行探索性的描述與研究,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引起廣大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重視,相信通過本研究的初步探討,教師能參考新課標要求并結合教學實際精心組織課堂教學,能依據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發展需要,合理運用和整合上述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課堂學習中。
【注釋】
① 環蓉、潘洪建. 近十年我國教學設計研究綜述[J]. 基礎教育研究,2009年2月·A.
② 烏美娜. 教學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③ 張筱蘭. 論教學設計[J]. 電化教育研究,1998(1).
④ 徐英俊. 教學設計[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7.
⑤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⑥ 唐建華. 對北京市優秀課堂教學設計評比活動的回顧與展望[J]. 化學教育,2010年增刊II.
⑦ 崔允漷. 教學目標——不該被遺忘的教學起點[J]. 人民教育,2004(13-14).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