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它包含了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情感態度,因此,鑒賞一首古詩詞必須把握其情感。對詩詞情感的把握是近年中考語文考查的一個熱點,它能較好地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那么,鑒賞一首古詩詞應如何去把握其情感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了解背景,體會其情感
1.知人:要了解作者。這是題外的功夫。從小學到中學,我們也接觸了不少詩人,到了備考階段,我們應該先梳理一下這些詩人的系列,詩人生活的時代,詩人的生平處境,詩人的悲喜命運。這等于是由自己親手修訂的一部詞典,儲存于腦海里,隨時可以調閱。在我們備考階段,至少需要了解哪些詩人呢?粗粗地羅列一下,至少需掌握三十六個詩人。有屈原、曹操、陶淵明、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孟浩然、陳子昂、孟郊、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杜牧、韓愈、柳宗元、賀知章、高適、岑參、劉禹錫、溫庭筠、李煜、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陸游、姜夔、王安石、秦觀、關漢卿、張養浩、馬致遠、張可久。需要了解的內容有:作者生平、作品風格、代表作品、語言特點。
2.論世:讀一首詩,鑒賞一首詩的人物形象、主題及情感,是不能憑主觀揣測的。中國古詩詞少有朦朧詩,即使是所謂的像李商隱的《無題》,我們也可以通過“論世”去解讀它。如果說詩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刻畫和情感表達是內在的立足點的話,那么詩歌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當時的處境就是我們解讀詩歌的外在立足點。不內外結合,就會使我們的鑒賞流于空泛,缺乏根據。有些詩人我們已經很熟悉,不需要題目中再加注釋了。有些詩人我們不熟悉,那么我們就一定要仔細看清詩歌下面的注釋,根據注釋去解讀詩人借助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如《群鶴詠》(蕭道成)“八風舞遙翮,九野弄清音。一摧云間志,為君苑中禽。”詩后有注:蕭道成,劉高帝,南朝齊創立者,漢族。宋明帝時為右軍將軍,因出身寒門,長相與眾不同而備受君王的猜忌和士族們的鄙視。讀了這注解,我們自然不難明白“為君苑中禽”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了。又如《秋夜二首(其一)》(孔文仲)“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雨聲沖夢斷,霜氣襲衣單。利劍摧鋒鍔,蒼鸇縮羽翰。平生沖斗氣,變作淚汍瀾。”詩后有注:孔文仲,生性狷介,為官廉潔,但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因而罷官。依據這一注解,我們再回到詩中,“平生沖斗氣,變作淚汍瀾”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
用這一方法對2006年江西省中考試題辛棄疾詞《鷓鴣天》進行賞析:
陽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辛棄疾曾多次上書當朝皇帝,力陳北伐大計,因與主和派意見不合而兩次落職,進而閑居上饒、鉛山近二十年。此詞為辛棄疾罷官鄉居期間所作。作者回到鄉村,離開喧鬧的城市,頓覺寧靜了許多。詩中的景物組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早春農村風光的圖畫,從這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鄉村生活的欣賞和流連。
二、品味語言,體會其情感
古詩詞語言凝練,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鑄極大的內涵,在濃縮的語言里飽含豐富的情感。深入揣摩、體味詩句中關鍵的動詞、形容詞、疊詞、數詞、擬聲詞、色彩詞,這些詞可以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詩詞語言的特點、風格。古詩詞常以抒情言志來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壯志,我言婉約柔情;或心憂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嘆身世,或諷喻時政;或描摹事物,或吟詠古今……容天下諸事,抒萬千情思。這就是詩歌流傳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詩詞,人們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譯詩來解說內容,用描述來表現詩境,用抒情來表達感受,用闡釋來點示深意,用吟誦來傳情達意,用評說來賞析美點。總的來說,人們欣賞詩詞的著眼點是詩情畫意。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動詞“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動態描繪了出來,生動而又形象,大大增添了詩的動人色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與熱愛。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詩眼”(煉字),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影疏淡,幽香縷縷,梅花神態活現。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用字新鮮,突出了詩人內心的痛苦
常用鑒賞語言風格的詞:清新秀逸、俊美清秀、清幽淡遠、高雅、委婉、含蓄而有韻味、雄放壯闊、慷慨悲壯;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明白曉暢、樸實無華等。
三、深挖作品,體會其情感
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造性的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像詩人。”(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般人對這首詩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畫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上,這當然談不上鑒賞。有的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首詩不限于壯麗景色的描繪,而是注進了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然而,這也還是沒有品出本詩的“詩昧”與意蘊。鑒賞能力強的讀者能透過壯麗的畫面,開闊的意境,看到這首詩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領悟這首詩所蘊含的耐人尋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成功在于追求,事業永無止境。這說明,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也是鑒賞詩詞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語道破了古詩詞鑒賞的真諦。
當然,學生學會了上述的詩歌鑒賞的方法,僅僅是入門,要提高鑒賞的能力,必須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所謂“觀千劍然后識器,操千曲然后曉聲”,學生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多看多讀多練,鑒賞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