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課改要求學生在學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理解數學最本質的方法;要求老師挖掘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本質,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打造崇實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數學 崇實 自主
有的數學老師的教學過程過于僵化,缺乏生動、感人的情節,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不到教師的隨機應變,看不到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點撥。有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惜把本該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奪走,而是直接告訴他們解題的思路。他們認為與其讓學生自主探究,還不如多講幾道習題,這樣可能對提高成績更有效,但忽略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新課改要求學生在學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理解數學最本質的方法;要求老師挖掘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本質,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打造崇實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一、引導學生感受和感悟數學思想
數學概念是人們通過感覺、知覺對客觀事物形成感性認識,再經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而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因此,概念教學不應只是簡單的給出定義,而要引導學生親自感受及領悟隱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數學思想。
例如:我學習圓周角概念后(即頂點在圓上,并且兩邊都和圓相交的角),引導學生在圓上轉動圓周角的兩邊,當轉至一邊與圓相交而另一邊與圓相切時,請同學們給予命名,引伸得出弦切角的概念。通過上述教學方法,學生既認識了弦切角,又滲透了對比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情感交流
如果一位學生因受到某位老師的斥責而產生畏懼感,那么,他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是不會感興趣的;反之,若一位學生因事受到有關老師的表揚和贊賞,那么他會喜歡這位老師,喜歡該老師所教的學科而積極主動的學習。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在與學生交談中,應加強與學生的感情交流,增進與學生的關系,親近他們,愛護他們,增進相互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在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由喜歡數學老師而喜歡學習數學。
三、消除學教“相離”現象
學教“相離”現象主要表現在課內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鞏固。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局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學生的學教“相離”現象呢?我的體會是必須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采用多種教法,激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有理數”一章的小結時,同學們總以為是復習課,心理上產生一種輕視的意識。鑒于此,我把這一章的內容分成“三關”,即“概念關”、“法則關”、“運算關”,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討論的方式,找出每個“關口”的知識點及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如“概念關”里的正、負數、相反數、數軸、絕對值意義,“法則關”里的結合律、分配律以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在“運算關”強調一步算錯,全題皆錯等等。討論完畢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講解,最后學生代表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使學生處于“聽得懂,做得來”的狀態。
四、有效控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自主”與“自流”“放任”與“放開”的界限,有效地實施自主學習的調控,以避免出現“一放就亂一統就死”的現象。為此首先要實行目標導向。自主學習中的目標控制就是引導學生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學習探究。教學目標既包括預設的目標也包括生成的目標。大多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他們的探究心容易產生逗留現象,就像小孩上街呆在游樂場里不想走一樣。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在探究場景里是不是“掉隊”或“迷路”。但一味讓學生緊跟自己的方向又會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把握好其中的“度”而做到有效控制。面對活潑的氣氛開放的場面,面對學生高漲的熱情,教師要以冷靜的頭腦駕馭課堂縱覽全局,保證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保證自主學習的效率。
五、鼓勵及時提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學生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疑就怎么問。要以親切的微笑、溫和的語氣、和善的目光使學生消除疑慮,以激勵的語言、明白的手勢、適時的點頭使學生都能夠放開膽子;以及時的表揚、隨機的贊嘆、靈活的競賽使學生亮開嗓子;以情境的創設、優生的引路、差生的亮相使學生堅定信心,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教學中以平和的心境、穩定的心態提出自己的問題,表示自己的異議敘述心中的疑惑。
六、靈活處理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受到重視并得到回應,但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處理眾多問題是有困難的。老師須對眾多問題全面把握迅速權衡,確定哪些問題由學生獨立探究,哪些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哪些問題需要教師適當提示。另外學生提出的問題折射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教師要追問和反思學生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從中挖掘出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市大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