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從小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很重大,決定了他們未來的發展。關鍵在于如何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創新能力 發散思維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各自然學科課堂教學中都很需要培養的必須,針對這幾年的地理課堂教學,還有學生素質的提高,心理等特征的進步和發展,我就簡要的談一下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其重要性:
一、形象思維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
把地理形象思維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切入點,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形象思維是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閃念、一顆火花,而且是可以經常地存在于教與學的過程中。在教學中,進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對于全面開發學生大腦(特別是右腦)、全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認識地理并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利用感性材料,培養學生由感性知識到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難。
三、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聯系生活實際,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在水產業和野生動物及自然保護區等章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水產品的種類及分布、自然保護區的分布及所保護的珍稀動物,出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現象在所難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學中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結合,則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溫州地處東海之濱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讓學生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講出所吃過、見過或了解的魚類,再把這些魚類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進行分類,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把野生動物的分布情況與國內的旅游景點有機地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原本對珍稀野生動物本身并不感興趣,但因為平時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這種潛意識去識記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護區就成了他對以往旅游的美好回憶。效果自然也不同凡響。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新發現證實:人類具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儲存在腦內的潛能驚人,平常只運用到潛能資源的10%。實踐證明,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其學習的興趣和識記的效果就越好,期間的思維活動也越活躍。
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從郵票、旅游、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
五、情景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1.通過引導學生轉變看問題的角度,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會犯單向性思維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他們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有“驀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學生問:“老師,你曾說過南海諸島中,島嶼都很小,而且盡是珊瑚礁”,“這樣的島還值得保衛嗎”?問題提得很幼稚,但很實際。因此教師僅從島嶼本身去解釋是很難有說服力的。但如果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2.通過引導學生轉換問題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
教學中最忌學生對問題淺嘗則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實際解題,就變得束手無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就同一問題,從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判斷,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資源”一節的教學中,通常學生往往只傾向于對森林作為自然資源的認識,而忽視作為環境資源的認識,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更要讓學生懂得森林作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在環境保護中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
許多發明創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們看來似乎異想天開,而今經過研究都一一成為現實,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一些突發奇想,作為教師首先應從保護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護這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只要因勢利導,利用郵票中諸多與地理知識相關的題材,引導學生就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聯想,自覺地思考。事實上就我國發行的郵票而言,如果不是受發行時間和學生個人藏品的局限,初中許多部分的地理知識都可以從郵品的不同角度反映出來。利用這種想象,通過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引起與之相聯系的另一個或一系列新的事物的表象觀念的出現。只要引導得當,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等心理活動,體會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形成較為全面系統化的地理知識,而且這種知識或能力的形成,受原有基礎的局限很少,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對郵品的熟悉程度。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話說:“庸師向人奉送真理,名師則使人發現真理”。“送魚”固然鮮美可口,但終究是暫時的,而“贈網”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學會怎樣捕魚,并將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初級中學社會第一冊及參考.
[2] 小學教師之友——地理卷.
[3]《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9年 第7-8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石梁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