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創新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教育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的國家。本文嘗試在新課程理念下探析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歷史教學 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p>
“創新”,是一個恒古的話題。從人類第一塊最原始的石器到現在最新的科技成果,創新始終發揮著推動人類進步的作用。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緊迫而突出的課題。沒有創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創新人才和創新能力的競爭。時代呼喚創新人才,也要求我們的教育事業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培養創新人才、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適應時代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
一、教師要做創新教育的踐行者、倡導者
1.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作為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擯棄“傳授式”和“應試式”教學方式,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徹底轉變傳統教學單純重“知識傳授,掌握知識”為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上來。真正做到“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2.教師要具有創新教育的素質和能力。“名師出高徒”,教師只有以淵博的知識、高尚的情操、廣泛的興趣、敏銳的思維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才能激勵學生奮發成長。
3.教師要身體力行,做創新的楷模。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以超前的意識、創新的勇氣來構建創新教育的藍圖,構建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二、要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情感氛圍,激勵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創新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平等互動、互助合作、教學相長的過程。它要求,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教師要少講精講,留給學生較多參與活動的空間。只有教與學處理得當,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學習時才會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暢所欲言,教學效果才會顯著。相反,如果教師專制,課堂氣氛緊張,教師一言堂,學生就會因心理壓力增大而不敢發言,思維就會受抑制,創新能力的培養就無從談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教師應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尊重學生的發問,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并鼓勵學生提出獨特見解,對他們提出的不合理問題或錯誤回答應采取寬容、達觀的態度。此外,教師還要善于運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為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一個良好氛圍。
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調動學生創新的熱情
興趣是創新的動力,是成功的先導。人們對某一種事物發生了興趣時,就會主動、執著地去探求。學生只有對課堂產生了濃厚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去學習,思維才能活躍,從而為創造能力、創造思維的培養敞開大門。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v觀前人所創造成果無一不是在對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情況下取得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興趣。再者,歷史課的內容相對遙遠,部分概念較抽象,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更顯得十分重要。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能力,關鍵是將內容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理論密切聯系實際。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結合知識傳授,聯系國內外社會實際和學生的實際,以課堂討論、專題講座、熱點評論、寫小論文等形式,引導學生用歷史知識去分析社會實際問題,使學生覺得歷史課與社會、生活與自己息息相關,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通過開設歷史知識講座、評述會、知識競賽、辦黑板報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增強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目的。
四、注重引導學生養成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要積極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具在創新精神、能力的學習方式、習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情景展示讓學生提出問題,通過讓學生自讀教材后分析去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可以通過社會調查,觀看專題錄像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欣賞漫畫、分析漫畫的寓意,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能力。這些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只有緊緊地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代同步,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大力提高自身素質,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社會主義新人,奉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參考書目】
[1]《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馮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3]《辯證唯物主義》,中國教育出版社.
[4]《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3 年第6期.
[5] 周德藩、李一寧 主編.《現代教育技術》,蘇州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