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從《新課程標準》入手,分別從新教材編排,單元內容的內在聯系,課程的整合,評價體系等幾個角度對牛津英語教材進行多方位的解讀,并對牛津教材的有效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材分析 整合 評價 有效教學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對英語課程的任務要求是:發展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綜合能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中關鍵在于倡導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并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和參與。基于此牛津英語教材采取了與以往教材不同的編排結構。
一、教材分析
初中牛津英語教材的特點是話題式的模塊結構。每冊書有兩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包括三個單元。各單元圍繞一個話題展開。在這三個單元組成的模塊中,又通過一個中心話題互相聯系,并不是孤立的隨意組合。內容聯系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精神。同時向學生周圍的世界逐步擴展,既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引導學生探索身邊的世界。見下表:
7A至9A每冊書六個單元,9B有四個單元。其中每個單元Welcome,Reading,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Main task,Checkout這幾個部分。
各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如Welcome屬于熱身練習,旨在為介紹后面內容中作鋪墊。Comics引導學生進入本課話題,了解本課要點。Reading提供本單元話題的主要信息,文體多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Vocabulary呈現與話題有關的新詞語,指導學生有效學習單詞,擴大詞匯量。Grammar對語言現象進行歸納總結,通過各種練習和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語法規則。Integrated skills通過聽、說、讀、寫全面訓練,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Study skills中學習技巧和語音交替出現。介紹多種具體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有效學習。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Main task板塊介紹多種文體的寫作風格,其中包括寫文章的前期準備和文章所包含的基本內容和寫作角度。Checkout目的是復習鞏固本單元的詞匯及語法。
每三個(兩個)單元安排一次的課題(Project),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以8A第六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話題是自然災害。在Welcome中討論了壞天氣和自然災難的聯系,為下面的內容做好準備。Reading中以記敘文的形式描寫了臺灣大地震。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Vocabulary中,重點出現了多種天氣的詞匯,指導學生此類單詞的構詞法,擴大其閱讀量。Grammar中對Reading中出現的大量過去進行時態進行歸納總結,通過創設情境進行練習,幫助學生掌握這一時態的規則和用法。Integrated skills這一板塊通過完成一則交通事故的報告的任務,從聽,說,讀,寫多方面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Main task板塊讓學生學會描寫自然災害的寫作方法。Checkout中,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復習了本單元的詞匯和過去進行時態的用法。
每個單元之間的內容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
在本單元的主要任務在于使學生學會制作一張流程表,并以范文“暴風雪襲擊北京”來讓學生學會此類描寫災難的文章的寫作。
寫作一直是英語學習中的重頭和難點為了更有效的指導學生寫作,本人以語文中記敘文的寫作方法來引導學生。如記敘文中的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而本單元描寫地震的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分為:災前,災中和災后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描寫。
以Reading中的Tai wan earthquake 為例,文中有作者本人正面的描寫如I was doing shopping when it started.也有對旁人的側面描寫如People in the shopping centre looked at each other in fear.
本文從多種感覺對地震進行了描寫。有視覺上的描寫:It was dark around me.有聽覺上的描寫:The real noise came like bombs under ground.有觸覺上的描寫:I felt a slight shaking through my body.
本文采取虛實相生的方法進行了描寫。有實寫:The walls began to come down too.有從人心里活動方面的虛寫:I didn't believe it was over.
本文也采取了動靜結合的方法進行了描寫。有動態的描寫:People were running wildly in all directions.有靜態的描寫:I told myself I must stay alive.
本文采取了多種修辭手法進行了描寫。有比喻:It was a noise like thunder.有夸張:The real noise came like bombs under the ground.
這樣學生根據知識樹能夠對文章的結構和剛要一目了然,便于自己更好的完成流程表和文章的寫作,并能從多個方面充實自己的文章,避免無從下手,無話可寫。同時,這種知識樹的模式還便于遷移,使學生學會此類描述災難的文章的寫法。
二、課程整合
初中牛津英語教材與96版的人教版初中英語相比,這種以話題分類編排的教材有明顯的優點:
1.易于知識的整體構建和同類詞匯的集中學習。
2.這種優勢還特別凸顯在語法的學習上,它從語言應用的角度出發,把語言的形式、意義和語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在語境中了解和掌握語法的表意功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主動性。
當然初中牛津英語教材有一些不足:
1.詞匯量過多,導致學生兩級分化提前出現。
2.內容過多,導致課時不夠。
3.任務繁多,有的流于形式。而且這種以獨立的話題皮安排每一個單元使得知識的復現率不高。這就要求我們對課堂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新整合。
本人經過多年的教學發現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材的整合。
1.模塊與模塊的整合
7A的第一模塊,7B的第一模塊,8A的第一模塊,9A的第一模塊都是描述人。
從介紹自己,到介紹朋友,再到描述人的能力和星座與性格的關系,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其中牽涉到大量的形容詞教學,這就要求我們從初一開始就提早滲透。如從較簡單的形容詞開始就滲透比較級和最高級的概念,為以后的學習做鋪墊。每天課前5分鐘與學生交流:you're very tall and pretty. Who is the cleverest in your class?...多次復現形容詞。
2.單元與單元的整合
7A和8A的第二單元都介紹學校(生活)如:7A Unit Two My day要求學生能夠給網友寫一封e-mail來介紹校園生活。8A Unit Two School life要求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寫一篇文章關于自己理想的校園生活。
在內容的教學方面,可以反復復現以前單元的知識內容,以舊帶新,溫故知新,逐步拓展,這樣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不會覺得突然,容易領會掌握,便于理解記憶。
3.同類知識的整合
八大時態是初中語法的重點,而學生很容易在時態上發生混淆,如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在動詞填空和句子翻譯中學生經常會把這兩種時態弄混。在教學中本人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時態的教學:概念,動詞變化,時間狀語和句式變換。并把不同時態從這四個部分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和運用。如:一般過去時的概念是發生在過去的行為或動作。現在完成時的概念是發生在過去的動作持續到現在,或對現在產生了影響。它強調持續性和影響性。在動詞變化上,一般過去時動詞的形式為did,而現在完成時動詞的形式為have/has done.在時間狀語上,一般過去時的時間狀語有:just now,ago,yesterday,in the past…而現在完成時的時間狀語有:just,before,already,yet,recently…特別引導學生留意just now表示“剛才”,是一般過去時的標志,just表示“剛剛”是現在完成時的標志。這樣學生就不容易發生混淆了。
三、評價建議
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在平時課堂中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產生的激勵和推動作用。
如本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既有默寫,音標,課文等知識方面的評價,也有小組活動,上課發言等能力方面的評價,同時還有筆記整理,資料整理等方面的學習習慣的評價。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
走進新課程,讓我們更加關愛學生。正如著名詩人泰戈爾所說:“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隨時包圍著你卻給你充分的自由。”
【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葛炳芳. 建構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觀察與評價體系[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5.(8):28-31.
[3] 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