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遷移一般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負遷移通常表現為一種學習使另一種學習所需的學習時間或所需的練習次數增加或阻礙另一種學習的順利進行以及知識的正確掌握。由于初中學生已經養成了母語語言的習慣,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新的語言習慣的形成勢必會受到舊的語言習慣的影響。
一、英語學習中母語負遷移的表現
1.語音和語調的負遷移
輕,濁輔音。英語是一種主要依靠語調來區別句意義的“語調語言”;而漢語則屬于以聲調區別字意義的“聲調語言”。這兩種語言在音位的數量及組合方式上是不一樣的。英語的輕輔音和濁輔音分得很清楚,而在漢語中沒有明顯的區別。因此,中國學生容易造成發音錯誤。例如:濁輔音,漢語中沒有唇齒音,所以中國學生發帶有唇齒音的英語單詞就感到有困難。
重音變化。在漢語中,重音通常落在兩個以上音節詞的最后一個音節上,中國學生便按照漢語習慣把重音放在最后一個音節。如外國人習慣把漢字都讀成降調,以至于“牛肉粉”聽上去成了“牛肉糞”。
長短音變化。如英語中的長短音|i:|和|i|,|u:|和|u|等在漢語中也是沒有這種區分的,造成了我們的英語學習者沒有長短音的概念,eat / it不分,too / to不分。這樣就造成了聽者理解上的困難。
元音因素。英語和法語中既有元音因素的開音節詞,也有以輔音結尾的閉音節詞,而漢語中的字除了少數以鼻輔音結尾外,大多數都是以元音結尾的,所以中國學生在初學英語時常常把think讀作thinker等。
2.語法層面上的負遷移。語法層面上的母語負遷移又可分為詞匯和句法兩個方面。詞匯方面,由于英漢兩個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得英漢詞匯的意義并不完全類同,英語初學者一般都以為任何一個母語詞匯都可以再目的語中找到相應的單詞,這是因為在最初階段他們還不了解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漢語中的詞匯與英語中的詞匯不可能一一對應,即使是大體上對應,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或是傳統風俗的不同,使得意思大相徑庭。英語詞匯極為豐富,一詞多義,一詞多性的現象非常普遍。語習得者在處理和運用英語時,很容易受母語的影響,因而出現各種詞匯錯誤。詞匯層面的母語負遷移通常是由于中英文中詞的概念意義,內涵意義及搭配不同而導致的,教師在詞匯講解時須有意識地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對比,有利于學生明確中英文詞匯的區別,記憶單詞。
3.句法層面上的負遷移在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較為普遍。這是因為英語和漢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句法結構差異較大。漢語是意合語言,沒有詞形變化,注重內在涵義,不受形式的約束,句法結構彈性大。而英語是形合語言,有詞形變化,注重句子形式,有著嚴格的句法結構。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句法結構的差異造成了語序,表達結構和關系從句等方面的句法遷移。英語的語序多為SVO,而漢語的語序通常取決于句子的意義,因而主語與動詞的詞序比較靈活。實際上,即使兩種語言的基本詞序相同,語言輸出的靈活性和嚴格性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靈活性和嚴格性具有可遷移的性質。英語詞序是很嚴格的,對母語詞序靈活的學習者來說,是極容易犯句法錯誤的。
4.語篇的負遷移。語篇遷移和文化以及語言所在地方的風俗習慣有很大關系。如:
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
No, No, where, where.
這是中國的英語初學者容易犯得錯誤。這樣的對話對于中國人來講非常容易明白,因為大家都習慣了謙虛的表達方法,謙虛是我們的美德。而英語國家的人卻會感到費解,他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是用一句簡單的“Thank you.”表示感謝和接受。再比如,在中國遇見熟人,鄰居買菜回來時,我們總會微笑的打招呼“您買菜去了”“出去了啊”這些都是寒暄語,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提問。而將這些看似普通的行為翻譯成英語,同樣的情況對于歐美人士來說無疑是莫名其妙,并會誤認為是干涉。類似這樣的錯誤便是由于語言所在的文化和習俗差異所造成的。
一個民族的文化差異或生活方式,總是體現著這個民族的文化性格。學習者由于文化和習俗的原因而出現了語篇負遷移。再比如,在講話或者寫文章時,中國的學生喜歡先用大篇幅層層鋪墊,最后講出中心思想,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則往往開門見山,直接點題,提出自己的論點,說明自己的主要觀點或者寫作的意圖。然后整個語篇直線向前推進,認證過程邏輯比較嚴密。這也造成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學了不少英語卻很難適應于英語為母語者溝通。英語學習者覺得英語母語者不夠委婉,而英語母語者則認為英語學習者太羅嗦。
二、減少英語教學中母語負遷移的對策嘗試
1.排除母語干擾,強化英語思維。學會外語的同時也應學習適應一種外國文化,要克服母語對英語口語的干擾,進行中英文思維轉換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理論上分清英語和漢語段落,篇章結構的不同特征及規律;從單詞涵義入手,對相近詞進行詞義辨析;創設語境,要求學生在語境中準確用詞;通過各種訓練,比較英漢篇章組織,思維方式以及表達方式上的差異等等。這些訓練的關鍵在于要訓練學生從漢語思維過程轉換為英語思維過程。對詞匯方面的負遷移,應當了解漢英詞匯的各種不對應現象,防止學習過程中的漢英詞匯的簡單對應;對于句法規則方面的負遷移,在指導和幫助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本英語基礎語法知識后,應及時地轉入英語句法規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用正確的英語句型造句。通過學習,學生逐漸積累了一定的語言經驗,但有些學生易受先前經驗的束縛,缺乏創見,造成消極的思維定勢。教師可不失時機地設計一些思維訓練題,克服負遷移,發展其正遷移。
2.通過背誦加強對英語口語中的負遷移的監控。由于英語語言輸入嚴重不足,加之英、漢兩種語言分別屬于不同的語序而存在著差異,我國學生在英語口語中難以擺脫漢語的負面影響,他們開口之前往往用漢語構思,再將所構思的內容逐句譯成英語,有些甚至生搬硬套漢語的句型和語法規則,寫作中類似的負遷移現象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因此,當務之急應加強學生對寫作習得的輸入和監控意識。背誦是一種有意識的語言輸入活動,通過有意識的背誦輸入,學生可逐步積累寫作中所必需的語言知識及篇章構建技巧,在此基礎上可加強對其寫作輸出過程中的負遷移進行監控和修正,從而排除母語干擾,逐漸擺脫母語參照體系,更好地用目的語交流。
3.加強語言文化修養,增加文化信息的導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中國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英美歷史和語言文學知識,還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國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不少學生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常常會把本民族的文化套用到英語中去,容易在語言交際中產生語用錯誤。例如,在中國,“你吃過飯沒有?”作為一種互相問候,招呼用語,如果套用于英語中,他們問候功能就消失了,使人產生誤解。當你用“Eating lunch?”(吃午飯啊?)打招呼時,他們就會覺得你頭腦有毛病,這不是明擺著嗎?中國人明知故問的問候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倒不如改換成祝愿:“Hello, Have a nice dinner!”不同的歷史,不同的社會系統,不同的宗教信念和不同的地理位置,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等也是不同的,而且這種差異的的確確在束縛著中國學生,成為他們英文寫作中的攔路虎,使他們不能暢所欲言,不能準確而簡潔地表達思想。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母語和英語在文化背景方面運用的差異對比,并且增加文化信息的導入。
三、結束語
就像大多數語言學家所說的那樣,那種希望完全脫離母語而直接用外語思維的主張是不切實際的。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母語產生的負遷移是外語學習的重點,難點。認真研究母語對英語所產生的負遷移,就能使初中生避免母語的種種干擾現象,使外語教學具有預見性,讓學生少走彎路,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水平。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大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