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社會味濃,內容面廣點多,因此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表現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目標的落實,成為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并將兒童生活與品德、行為規范、法制、歷史、地理、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要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實效,實現課程追求的基礎性和有效性的目標,必須深入研究學法,精心設計學法,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才能使品德課的三維目標有效達成。下面,我結合自己上的教研課《我們的地球》,來談幾點看法。
一、正確制定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要保證課堂教學取得實效,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活動從設計到實施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學法,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沒有目標的活動是盲目的,偏離目標的活動是低效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是預設的、靜態的,而學生的生活和生命成長是生成的、動態的。教師在設計每個活動時,必須要充分思考和明確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落腳點以及活動價值在哪里。教師預設活動目標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基礎和生活現狀,然后將活動目標準確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讓他們跳起來能摘到“果實”。要從活動的“質”上去思考、取舍,而不應該停留在諸如“這堂課有沒有開展活動”、“開展了幾次活動”這些問題上。《我們的地球》中,我把知識目標確定為:知道地球是個球體,它的公轉與自轉的規律,了解它的表面是陸地和海洋,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教給學生的這些知識點是達成情感、價值觀、能力等目標的基礎,但不是主要的、唯一的目標。在第一次試教時,我把能力目標確定為: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認識它們的形狀。經過試教后,我發現在能力目標上的定位太低了,學生只在于抽象的文字和圖形的判斷,沒有真正地從地理位置上來區分七大洲和四大洋。因此,我在第二次執教時,把能力目標定為: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積,并能在地圖中找到它們。這樣一來,學生透過抽象的文字,從感性的、直觀的層面上更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清清楚楚地知道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在地球上所處的位置。在這課中我把情感目標確定為:激發學生對勇于探索的古人的敬意和熱愛地球的情感,建立保護地球的觀念。實踐證明,這樣的目標定位比較科學、準確。
二、精選課程資源
《品德與社會》的教材具有開放性,課程資源也豐富多樣,網絡、書籍、報刊等為我們快捷地獲得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課程資源的利用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還是教學需要,使學生從直觀上理解教材內容,學到并了解品德與社會知識,同時也是一個教師智慧的體現,一個教師對于教材知識、歷史知識以及教材外知識的體現。而我們的學生的思維發展,是從直觀、膚淺、不全面,逐步向抽象、深入、全面發展。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使品德更好地內化,提高育人的實效。因此,教師提供的課程資源,應該是形象的、典型的,具有震撼力,讓課堂教學更吸引學生的眼球,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激發學生強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鳴,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境界。在《我們的地球》一課中,要讓學生認識地球的外形最好的教具莫過于地球儀了。我就用地球儀讓學生認識了地軸、赤道、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等等,還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地球儀中尋找七大洲和四大洋,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了。為了讓學生明白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這一知識難點時,我采用一段視頻錄像《地球的自述》,以卡通的形式作介紹,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視線,在形象的自述中,難點迎刃而解,使教學目標最優化。
三、合理設計活動
品德課是綜合性的課程,教學目標在每一節課中也是綜合的。為了達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老師要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活動應該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以人為本”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育理念,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性的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活動應該是有條不紊進行的,不能亂而無序。
導入新課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開始階段。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處的導入方法,可使學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預備狀態,樂意學習。在《我們的地球》中,為了達成知識目標中感受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時,我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地貌,有碧藍碧藍的海洋、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一望無垠的稻田、波光粼粼的江河湖泊、高聳陡峭的高山峽谷、遼闊干燥的戈壁沙漠……學生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了,產生了急于了解地球的欲望。為了教學目標的有效實施,我在這一節課中還安排了“地球大搜索”、“火眼金睛,智力大沖浪”、“祝福您,地球媽媽”……總的來說,一節課中的活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都為教學目標的有效實施而設計。
四、注重探究體驗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葉圣陶指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學生個體體驗的整合和提升。品德課活動中,我們要給“悟”創設一個合適的場所,需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充分發揮主體性,培養研究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否則,“社會味比較濃”的品德與社會課,往往會出現學生無法參與,教師盡情表演的情景,這就違背了課程的追求目標。教師要多給學生一點思考時間;多給學生一點活動余地;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結論,教師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師不做;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話,教師不說。這樣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己探索和思考而獲得的知識,理解的問題必然是深刻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探索的樂趣和成果后,將會更加努力,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在《我們的地球》中,我用了大約10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地球大搜索”活動。每位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認識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了解了它們的地理位置和面積,并能合作拼貼七大洲和四大洋。學生透過抽象的文字,感性地認識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為目標的達成降低了難度,起到了有效的保障。
五、恰當課外延伸
斯賓塞指出:“教育應從具體開始而以抽象結束。”《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最具有“開放性”特征。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習的渠道,使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學習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成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人。通過教學實踐,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現實生活是學生道德養成的搖籃,讓學生用課堂上得到的“道德認知技能、方法過程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去實踐、去深入體驗,才能真正強化和鞏固所學的東西,來自生活的真切體驗勝過讀萬卷書、聽萬句話。為了深化《我們的地球》一課中的情感目標:熱愛地球的情感,建立保護地球的觀念,我安排了課外延伸活動,開展了“環境與人類”的資料調查、和“爭做環保小衛士”的社會實踐活動。我不僅要求學生在活動中自覺清除身邊的垃圾,凈化環境,還要求把自己觀察到的“環境污染現象”記錄下來,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活動中,學生體驗到環境污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家園,保護人類自己,加強了環保意識,促使這一課的情感目標有效實施。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只有密切關注兒童的生活實際,解讀了教材,把握教學目標,不斷豐富和充實課程內容,就能讓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效實施。
(作者單位:四川省宣漢縣清溪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