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樹木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及課程特點,結合近幾年對樹木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了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從針對不同專業,突出專業基礎課的性質;精簡課程內容,突出重點;明確學習目的,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習方法教授等五個方面對西藏高等農林院校樹木學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和總結。
【關鍵詞】農林院校 樹木學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4-0040-02
樹木學是研究樹木的形態特征、系統分類、地理分布、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性、資源利用及其在林業生態工程、經濟開發中的地位與作用的一門學科。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我國高等農林院校對專業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專業培養目標也有了很大改變。樹木學作為西藏農牧學院林業學科相關專業的基礎課,在符合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改革思路基礎上,課程教學總學時壓縮為48學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比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樹木學的基礎知識,有效地識別樹種,并能運用有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森林樹種資源保育與合理開發利用的問題,是值得探討的教學問題。
一 樹木學課程內容及特點
現代樹木學已經由樹木分類學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內容涉及樹木的各個方面,是一門既重視樹木的基礎理論,又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樹木學課程主要研究樹木的形態特征、系統分類、地理分布、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性、資源利用及其在林業生態工程、經濟開發中的地位與作用。通過學習使學生建立樹木學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樹木的分類、命名、鑒定、形態、變異、特性分布和用途。樹木學的特點,一是描述性強,涉及的樹木種類多,名詞術語多,需記憶的內容多;二是季節性強,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不能全面反映樹木的物候現象、形態特征,因而使學生缺少形象認識。
二 樹木學課程教學方法探究
1.針對不同專業,突出專業基礎課的性質
樹木是林業科學研究和生產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掌握一定的樹木知識是相關專業畢業生能力和水平的體現。樹木學作為林學、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自然保護區、環境科學等本科專業的基礎課,因此,課堂講授不應僅僅局限于對樹木的分類、識別和鑒定的介紹,而是注重與林業學科領域的科研和林業生產實踐相結合。在介紹樹種形態特征時,還應充分吸收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強對樹種的生物學、生態學及林學等特性、分布、利用和保育等方面的研究。現在全國農林院校所使用的樹木學教材分為“南方本”和“北方本”,這只是考慮了地域上的差異,卻沒考慮專業上的差別。實際上,相對植物學而言,樹木學的專業性更強,它既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又屬于應用科學范疇。不同專業對樹木學知識的學習要求有較大區別。根據不
同專業培養目標,在兼顧樹木學知識系統性教學的前提下,重點講授專業相關內容,有選擇地增加相關樹木學知識。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系統地學習了樹木學知識,更能促進學生對本專業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和動力。例如,對于生態學專業,應重點講授樹木在保護森林,提高森林生態功能,發展城市林業,優化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對于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應注重對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樹種的介紹。對園林專業,在介紹各樹種時應增加樹種配置、管理、保育等內容,同時還應對從國外引種的重要園林綠化樹種加以介紹。對于林學專業,除樹種分類、名稱鑒定、樹種習性傳統的知識點外,重點介紹森林樹種的種質資源、能源樹種的保護利用、古樹名木及珍稀瀕危樹種的保育等內容。
2.精簡課程內容,突出重點
樹木學理論授課學時的減少必然要求教師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精簡,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在有限的授課學時內突出重點、難點。一是以科代屬,以屬代種。樹木學教學注重科屬特征的介紹,而不是泛泛地講解一個個物種,科屬特征主要涉及花和果實等方面的性狀,是樹木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二是樹種選擇應以我國西藏地區樹種為主,如樟科、殼斗科、松科、樺木科等。在地域性森林群落中種類多和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種類要多講,而對于在西藏地區分布較少的類群可以少講。
3.明確學習目的,理論聯系實際
樹木學是林業等相關專業的基礎課,是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如森林生態學、森林培育學等打下基礎,同時掌握一定的樹木學知識,也是林業工作者最基本的專業素質要求。隨著環境危機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綠色的渴求日益高漲,目前,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都渴望掌握一定的樹木學知識。作為林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如果連最基本的園林綠化和生態造林樹種都不能識別,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樹木學課程描述性強,涉及樹種多,名詞術語多,內容枯燥,記憶難度大。若采用一般的課堂教學方法,以重復的信息,固定的模式反復沖擊學生的大腦,容易造成麻痹心理,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關鍵在于教與學的過程中注重理論同實際的結合。首先,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網絡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完善有關樹木學知識網絡版和課件的制作,做到圖、文、聲并茂,向學生展示大量色彩艷麗的樹木圖片,配以簡明扼要的內容文字將植物的形貌特征、季相變化,形象具體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對所講授的樹種特征產生直觀的感受,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4.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多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注入式”地教,學生“機械式”地學。由于沒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授課過程中,應多介紹西藏地區豐富多彩的樹種資源及研究利用現狀,培養他們為專業和科學獻身的精神,鼓勵他們閱讀《植物雜志》等科普刊物,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培養愛自然、崇科學的高尚情操,做保護和美化大自然的使者。組織各種興趣小組,積極開展樹種調查、樹種掛牌和小標本(包括葉脈標本)制作等各種活動,使同學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5.注重學習方法的教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自己能解決問題是素質教育也是終身教育的需要。樹木學涉及種類很多,要想熟練地掌握它們,必須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技巧與方法。
第一,比較記憶法。樹木的科、屬、種雖然很多,但相似的科與科、屬與屬、種與種之間卻有一定的規律,只要找到這一規律,相似之中就可以找到區別,記憶將會成為一件比較輕松的事情。例如,松科和柏科的特征是樹木學的重點和難點,只要抓住樹皮、葉、球花和球果的特征比較,就不難掌握。從樹皮來看,松科的樹種大多數呈鱗片狀開裂或剝落,而柏科的樹皮則呈長條狀剝落;松科的葉以互生為特征,柏科植物則對生或輪生;在松科中,組成雌雄球花的珠鱗和小孢子葉數目多,螺旋狀排列,而在柏科中,組成雌雄球花的珠鱗和小孢子葉數目較少,為交互對生;松科中的珠鱗和苞鱗是完全分離的,而柏科二者則完全合生等。諸如此類的對比很多,如冷杉和云杉屬植物、楊屬和柳屬、香椿和臭椿、國槐和刺槐、櫟屬和栗屬、薔薇和月季、梨屬和蘋果屬、樺木科和榛科等。通過比較,不僅能使學生快速掌握它們的區別,而且強化了記憶效果。
第二,檢索法。植物檢索表的英文名稱是“key”,即鑰匙的意思。因此,樹木學同植物分類學一樣,學生們必須要掌握檢索表的編制和使用。由于檢索表中大量使用形態術語,學生應首先對這些術語掌握清楚。另外,樹種特征是相當復雜的,即使掌握了檢索表的使用方法,在實際鑒定過程中也往往易出現錯誤和進行不下去。只有經常利用工具書進行檢索,才能練就細致觀察和解剖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對樹木的認知能力。
第三,總結歸納法。樹木學盡管內容復雜,但如果按照一定的邏輯將樹木的形態特征總結歸納編成口訣或順口溜就容易記憶了。如介紹梨屬和蘋果屬的區別時,梨屬的開花順序用“梨向里開”就解釋清楚了,蘋果屬自然就是“由里向外開”了。又如用“胡楊葉胡長”一句口訣就能反映胡楊的葉片形狀多變的特征。再如“花灌木,枝拱形,葉對生,髓中空”將連翹的主要形態特征概括在內。這些口訣不僅容易記憶,而且朗朗上口。
三 結束語
教學方法探討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與時俱進,探索出一套適合課程特點和授課對象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除上述一些教學措施外,還應吃透教材、更新自己的知識,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西藏有兩所高等農林院校,學校從事樹木學教學的教師人數少,接受過樹木學知識系統學習的更少。這就要求院校一方面要注重專業教師人才的引進;另一方面,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行專業進修,使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高其業務素質、更新教育觀念,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志翔.樹木學(北方本)[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2]蔣冬生.中等職業學校林業專業樹木學教學探索與實踐[J].中國西部科技,2011(21)
[3]莊雪影.關于林學專業“樹木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02(6)
[4]李景俠、張文輝、趙建民.樹木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01(4)
[5]趙良成.高等農林院校樹木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與課程建設,2004(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