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是技工學校教學的主要課程之一,也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思想政治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關鍵詞】思想政治 教學思考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4-0100-01
一 思想政治教育應實現與其他德育方式的有效結合
德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德育的形式也存在多面性。一是利用其他學科滲透德育思想。不論哪種學科,都能從中汲取到實施德育的因素。結合有組織的活動進行主題思想教育,如班會、晨會、報告會等,都是有組織的集體活動,這是進行針對性、專一性德育的有效形式。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德育因素。只要有人的活動,就不可避免地有德育因素的參與,借助每一件生活實事都可以進行有價值的德育。但這并非“喧賓奪主”,利用多種形式突出思想政治課教育的主體地位并不局限在時間(課時)的多少或程度的大小上。
二 思想政治教育應體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
思想政治教學并不是單單地要求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關鍵在于通過教學引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協調和統一。一是結合所學知識指導學生參與實際行動。學校和教師可以組織有目的的集體活動,把所學的理論用于其中,這是檢驗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二是把學生所做的實際事例上升為理論。學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著德育的成分,把這些從行動中概括出來的觀念加以抽象化、理論化,就豐富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例如,在一次畢業生招聘會現場,鉗工班男生李某進到會場時,招聘方正在播放多媒體招聘信息,他順手將地上的一個廢紙團撿起丟進垃圾簍內,并將多媒體教室前后窗簾遮嚴,使多媒體放映效果更清晰良好。李某同學的簡單行為給現場負責招聘的人事部長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免試招錄了該生。這些小小的舉動充分體現了學生關注集體的積極思想和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值得全體學生學習借鑒。筆者將這個真實的事例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當然,思想政治的課程特點決定了其在教育方式上還是理論大于實踐。但不在于理論與實踐的“多少分成”上,關鍵要使實踐受到正確的理論指導,并能在具體實踐中把思想得以升華,這樣的德育實踐才是最有實際價值和最成功的。
三 思想政治教育應做到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雙重培養
思想政治課本身是注重傳授智力知識的,相對來說,非智力因素就較為隱含了。事實上,從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著眼,非智力因素所占的比例是大于智力因素的。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又不可能如智力因素培養一樣直觀形象,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具有很強的個性化。
智力因素的效果是對非智力因素的一種檢測。智力因素往往是通過問卷形式的測評而產生效果的,對智力因素在程度上量化與個性化就能反映出非智力因素的效果。智力因素的外圍即非智力因素的主體。智力因素的參與和接受形式都是較為單一化、程式化、具體化的,而非智力因素則恰恰相反。也就是說,如果智力因素所參與和接受的成分過少,那么非智力因素也就隱蔽地表現得過多,往往成為智力因素的一種補充。培養思想品德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步的。非智力成分都是隱蔽在智力成分之中的。所以,思想品德的智力教育方式越豐富,非智力因素培養所取得的效果也就越明顯。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多數情況下是并駕齊驅的,特別是反映在思想政治這一學科中。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會成為智力發展的障礙,這自然得借助一些特定的教育手段,如心理咨詢、心理調控等。同樣,智力因素的發展在某些時候,也會成為非智力因素培養的“攔路虎”,這和個體的因素有關,是不能用固定不變的方法解除的。二者體現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表現為每一次障礙的排除都會成為下一次進步的有效動力。
四 思想政治教育應達到定性與定量的綜合評價
對任何事物的評價,特別是具有針對性的評價,都是不能以單一的定量或定性來結論的。思想政治課教育更是如此。
定性與定量,其本身包含著關于哲學中的質變與量變的問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就是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改變這一目的。因此,把數量與程度都納入到思想品德的評價中是一種最完整的評價體系。而在實際操作中,目前評價的主要方式還是量化。將定量擺在第一位上,忽略了定性評價的作用和意義。
思想政治課的特點決定了定量和定性是相結合的。思想品德的終端效果中,表現型要大于潛在型。在某種特定意義上,定量只是一種表面直接而本質間接的評價方法,而定性則較為具體。所以,只注重一種評價方式,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就不能全面正確地展現出來。
五 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普遍性和區域性的相互滲透
不容置疑,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民族性、繼承性和區域性。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載體——思想政治課教材,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大面積廣泛性的教材,不可能充分包攬其他區域性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該摻入地區性成分。其主要形式有:第一,編寫區域性的政治輔助教材。這些既突出了思想政治課的主體地位,也照顧了個別性,成為思想政治教學的有益補充。在編寫時,應該從本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入手,切合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第二,加強個體教育的針對性。即針對受教育者的個體思想政治狀況,充分考慮生活實際,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第三,組織區域性活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具體化形式。區域性活動能充分考慮到地區實際,既是對思想品德廣義效果的檢測,也是對狹義理論的實踐。當然,這種區域性的德育成分還是以思想政治主題教育為中心的,在目標和作用上是一致的。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