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是一門藝術,新課引入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新課引入,不但會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而且能起到承前啟后和建立知識聯系的作用。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有效導入;方法
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一個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學生中心論”給了我不少啟示,其主要觀點是學生由“需要”促“發展”。幾年來我做了一些從滿足學生“需要”層面導入課堂教學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趣味故事導入法
物理知識的趣味性強,教師精選出部分內容用于教學,對激發學生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和促進其掌握知識都有明顯的效果。如,在“運動與靜止”這一課的教學中就可使用此法導入:“一戰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在兩千米高空飛行時,發現有一個小蟲似的東西在身邊飛行,他伸手一抓,大吃一驚!原來抓到的竟是一顆德國制造的子彈。”學生興趣來了:為什么他能夠輕而易舉地抓到子彈呢?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其特點是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很受學生歡迎。
二、以舊引新導入法
布魯納的認知學說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新組織。”“以舊引新”符合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規律,根據教育學理論,一切新知識的獲得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的。以舊引新,以舊促新,既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識。如,在講授“歐姆定律”一節時,可如此提問:(1)電流是怎樣形成的?(2)要使電荷定向移動在電路兩端必須有什么存在?(3)這種阻礙作用用什么物理量來表示?(4)在一個通路電路中既然存在電流、電壓、電阻三個物理量,那么,它們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呢?
這種方法既復習了上一節課的內容,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引入新課。這種方法雖然是傳統的方法,但很強的邏輯性、連貫性始終貫穿于物理教學中,仍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三、設置懸念導入法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思維的出發點,是建構式生態課堂的核心。設置懸念導入法是根據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一些疑問,創設矛盾,設置懸念,引起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如,講《慣性》一節,教師展示實驗裝置:在裝滿水的杯子上面放一硬紙板,紙板上放一雞蛋。提問:我用尺子用力猛擊紙板,雞蛋落在哪里?學生熱情高漲,爭相猜測,有的說掉入杯子內,有的說雞蛋隨紙板一起跑掉(或摔碎)。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結論,成為主動探索者。這種導入法使學生的思維由潛伏狀態變為積極狀態,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當然設置懸念要注意適度,不“懸”學生不思其解,達不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太“懸”學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這種導入的設計往往需要教師平時知識的積累和孜孜不倦的研究。
四、以奇引新導入法
經驗告訴我們,當人們遇見新事物、一個不常見的現象時,必然會被深深地吸引住,新異感使人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促使其去積極探索事物的前因后果及其內涵。如,講授《浮力》一節:老師可以用燒杯等器皿盛取適量水銀,然后讓學生把硬幣、釘子、螺絲等金屬重物投入燒杯中,學生便會驚奇地發現,所有這些重物都會漂浮在水銀液體的表面,從而對實驗當中所蘊含的神秘科學原理產生極大興趣和探秘心理,繼而老師順利引出浮力概念,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物理教學實驗多、現象奇的特點,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覺主動地接受新知識。
五、實驗操作導入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不稱職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稱職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實踐出真知。當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把奇妙的現象呈現在大家面前,可極大地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很長時間都沉浸在成功的氛圍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效率會得到極大提升。如,在講《光的折射》時,可由學生將一雙筷子插入水中,展示“筷子變彎”的現象,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直觀的感覺中產生研究問題的欲望,效果很好。
除了上述幾種外,還有作業分析導入、提問導入、談話導入等。教是手段,學是目的。這一切都在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會學、學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安峰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