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活動層出不窮,教學向“精細化”管理要成績、要發展,對教師而言這無疑是一種深層次的思考與嘗試。新課改要求教育要面向學生,立足學生,那么,班級量化考核給學生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改錯和成功的評價機制,擁抱成長,喜迎教育的春天。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量化考核;課程改革
用班級量化考核學生始于2009年,三年時間,學生就在這樣的評價中度過了高中。用實際的分數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勞動、紀律、衛生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考核。考核細則由老師和班委制訂初稿,全班討論通過,相關班委落實執行。試行三年來,頗有感觸,我將從四個方面分享最初采用這種方式管理班級的緣由以及對此的思考。
一、班級量化考核的靈感來源于學校的課程改革
2009年,我校開展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有效性”等系列教學改革活動,給我提供了了解和接觸先進教學理念的機會。無論是九中的“三二六”教學模式,還是張芹老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都讓我很受啟發,我特別喜歡“分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它讓我看到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的可能。隨之把這些理念運用于教學,果然不再為了背誦、檢查作業等圍著學生轉,反而讓學生在組長的催促中追著老師跑。嘗到甜頭的我開始琢磨,教學中可以采用這種方式管理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班級管理為何不能試試呢?
讓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奮發向上,這該是班主任的福音,于是我開始嘗試班級量化考核的班級管理模式。
二、采用班級量化考核源于班主任自我解放的需要
2009年8月,我從初一年級直接被調到高一年級,遇上學校狠抓德育常規和精細管理。于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從較為繁重的班級管理中獲得喘氣的機會。實踐中我發現班級量化考核是學生自我管理和約束的有效途徑,也能激勵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
記得一次高一年級例會,劉永軍主任說:“各班擦拭桌椅門窗的時候,是否能把窗簾也洗一下?順便消消毒,廁所的門簾也布滿了星星點點的印跡……”會后我開始思考:如何把這個任務布置下去,交給這些平常不怎么干活的孩子,最好還要是自愿的?
隨之我借助班會宣布了這件事,并公布了相關的量化分值,踴躍報名的情形超過了我的預想,甚至有的小組全員報名,連勞動不積極的陶同學都說:“老師,交給我吧,掙分不容易,我都扣了很多分了,給個機會吧!”于是我把自己從流感肆虐的繁瑣檢查中小小解放了一把,這些工作學生都有能力完成,而我只是給予了他們表現的舞臺和參與的動力。量化考核也正好給了他們自我改進和提高的機會。
三、班級量化考核符合新課改的需要
班級管理服務于教學,班級量化考核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新課程改革正在進行中,要求打破高考錄取中的“唯分”原則,將考生平時學業成績、在校表現與發展的“成長記錄”,以及個人綜合能力,直接與高考錄取“掛鉤”。
這些事讓班主任想想就頭疼,誰能為班主任做好這些復雜的記錄?誰能幫助學生較為公正、合理地進行綜合素質評定?我覺得班級量化基本可以為班主任完成這些事。
高一試驗了一年,高二第一學期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我決定放手了。讓我班班委會5名成員自主完成測評,我只在旁邊引導,要求他們嚴格按照平時的記錄,不能徇私。現在的人都相信“證據”,考評的結果可以在全班公布,讓同學們服氣。班級量化考核也讓學生明白:個人的付出和獲得成正比,綜合素質評定就是個人的平時積累和表現。
四、班級量化考核簡介
經過整理,我對班級量化考核簡單地做了歸納:
1.綜合素質評定中的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就是關注學生對校園、班級、家庭乃至社會的關愛,升旗時的禮儀、師生間的問候、個人衛生等,由班長和紀律委員考核;
2.運動與健康就記錄兩操、運動會等班級事務的參與,由體育委員記錄;
3.勞動委員考評每天的勞動情況,如值日、花盆管理、安全管理(門、窗、電)、讀書角等;
4.交流與合作就關注孝敬父母,團結同學,尊敬師長等;
5.學習能力除了考試成績,還有平時作業完成、課堂問答、老師表揚等情況,課代表、組長記錄并及時上報學習委員,學習委員詳細考核;
6.日常規范,如遲到、曠課、課前準備等由紀律委員做好考勤。
所有情況每周在班會上總結,選出最佳小組和優秀個人,審美與表現根據班級量化考核的總排名來確定。量化考核的結果和獎勵情況在班會和家長會上公布并嘉獎,獎勵時重小組輕個人,最后結果在綜合素質測評中體現。
班級量化并不高深,是每位班主任都在做的事。簡言之就是把班主任制訂的班規加上相應的分值。班主任注意引導,把學生引向積極有序的競爭方向。增強學生的自律性,管好紀律、勞動,為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夯實基礎。
世上沒有不犯錯的人,更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量化考核像一面鏡子,正好給予了學生自我反省、自我改進的機會。班級管理有時像一個黑洞,班主任在洞口摸索,試圖找到一條讓學生學習更愉快、更主動,也讓教師的教學及管理更加游刃有余的路。我的管理還不夠成熟,正邊走邊看,邊走邊想。希望有更多和全校師生學習交流的機會,讓我們的路能夠走得更穩、更平順一些。
(作者單位 新疆克拉瑪依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