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鎮痛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
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術后患者182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1例進行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以護理干預和預防使用鎮痛藥。
結果:通過對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評價指標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1.3±2.1)d,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平均為(3.3±0.9)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出院患者對疼痛治療及護理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滿意率達96.52%,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疼痛緩解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疼痛緩解有效率為50.55%,前者疼痛緩解有效率明顯高于后者(p<0.01),具有顯著性差異。
結論:通過對192例骨科手術后鎮痛的觀察及護理,可見采取有效的綜合鎮痛的護理方式,可達到及時有效鎮痛的目的,對患者術后康復有較大影響,且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鎮痛護理 骨科 康復影響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09-02
近年來,隨著醫療改革的逐漸深入,醫療護理人員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已經成為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1]。疼痛是一種主觀體驗,對于這種主觀的感受進行定量分析是臨床工作必須進行的。我院收集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術后91例患者給予了相應的治療及鎮痛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明顯增加,改善了醫患及護患的關系,減少了醫療糾紛。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術后患者182例,男109例,女73例,年齡13~83歲,平均年齡為(32.3±15.7)歲。上肢骨折72例,下肢骨折24例,其他10例。將所有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疼痛評估標準。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是使用一條游動標尺,正面是無刻度10cm長的滑道,“0”端和“10”端之間一個可以滑動的標定物,“0”分表示沒有疼痛感,“10”分表示患者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背面有“0~10”的刻度。臨床使用時先向患者解釋其使用原理,患者在理解的情況下根據疼痛的強度滑動標定物至相應的位置,疼痛測量尺的背面是有具體的刻度,根據標定物的位置可以直接讀出疼痛程度指數。疼痛分數轉換0為無痛;<3微痛;3~4為明顯痛,影響患者的情緒睡眠,但能忍受;>5疼痛加劇,影響患者情緒和睡眠,伴心率快,出汗、難以忍受;10為劇痛難以忍受。取每天中疼痛的最高分記錄,然后取觀察5d的平均值比較。
1.3 患者疼痛緩解程度分級標準。Ⅰ級(緩解):疼痛程度可以承受,不影響睡眠與正常工作;Ⅱ級(部分緩解):疼痛明顯,睡眠受干擾,患者需要使用一般性止痛藥與安眠藥等類藥物;Ⅲ級(無效):疼痛程度強烈,患者承受,嚴重影響睡眠與正常工作,需要麻醉性藥物減輕癥狀。
1.4 鎮痛藥物治療方法。術后第一日觀察術中麻藥消失情況,根據疼痛評估3~4分即可使用鎮痛藥,較大手術和復發性損傷者,鎮痛使用杜冷丁,對于手術較大及多發損傷的患者,鎮痛藥物可使用杜冷丁肌注,根據疼痛的程度,一般1~2次/天,50~100mg/次,疼痛時間較長者可使用3d;如手術較簡單、損傷小或耐受能力較強的患者,可給予曲馬多肌注或者口服,1~2次/天,50~100mg/次。同時結合臨床觀察病情進行用藥。
1.5 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給予骨科常規護理,而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及鎮痛藥物。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5.1 心理護理。由于骨科患者受到嚴重創傷影響,非常關心自己未來的生活質量,因而常常表現緊張、焦慮、恐懼情緒等,所以,作為整體護理中的重要內容,心理護理對患者的康復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醫護人員要用自然、婉轉、友好的語言耐心與患者交流,根據患者不同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談話內容,介紹將提供的幫助,加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親切感,從而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1.5.2 生活護理。時刻關注患者對疼痛的反應,幫助其選擇舒適的體位,按摩受壓部位使肌肉放松,減小張力,提高疼痛閾值。告訴患者早期排尿,避免尿潴留和并發癥產生。保持病房清潔、舒適、安靜,減少周圍環境產生的不良刺激。播放音樂、廣播等調節患者的心情,使其轉移注意力[3]。
1.5.3 疼痛知識教育。通過醫療護理人員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識,醫護人員采用宣傳教育的方式改善疼痛護理質量。通過宣教疼痛的冊子制作,冊子內容主要涉及疼痛評估方法、疼痛和止痛認識、術后康復護理措施和注意事項、止痛的方法和止痛的重要性等,將冊子發放至患者及家屬,其發給患者和家屬[4]。
1.6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認為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評價指標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1.3±2.1)d,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平均為(3.3±0.9)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患者對疼痛治療及護理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滿意率達96.52%,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疼痛緩解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疼痛緩解有效率為50.55%,前者疼痛緩解有效率明顯高于后者(P<0.01),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評價指標比較
組別例數住院時間疼痛評分患者調查滿意度
疼痛緩解情況
緩解部分緩解無效有效率
觀察組9111.3±2.13.3±0.996.52%73180100.00%
對照組9114.2±2.97.1±2.765.47%32144550.55%
PP<0.05P<0.05P<0.01P<0.05P<0.05P<0.01
3 討論
疼痛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繼血壓、心率、呼吸和體溫之后提出的第五個生命體征[5],是指機體對疾病本身及手術導致組織損傷的一種十分復雜的生理反應,并直接影響著術后患者的心理、生理及康復等諸多問題。傷口或術后切口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舒適感,并帶來焦慮緊張及恐懼心理,使交感神經的張力增加,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增高,進而影響患者的睡眠;而且疼痛可造成肌肉及血管收縮,引起切口缺血,因而影響了切口的愈合[6,7]。因此,做好患者術后疼痛的治療與護理干預,對有效地緩解術后疼痛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中觀察組通過護理人員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自身主動地參與疼痛管理、自覺地掌握緩解疼痛的方法,并通過預防性地使用鎮痛藥物,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緩解有效率達10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通過對住院期間患者及其家屬的調查研究表明,其對醫護人員護理的滿意度高達96.52%,遠高于對照組,明顯提高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在改善醫患與護患的關系的同時也減少了醫療糾紛。在給予觀察組患者鎮痛藥物及護理干預后,患者術后疼痛顯著緩解,疼痛評分顯著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