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手法整復兒童新鮮閉合孟氏骨折患兒辯證施護的作用。方法:本院對40例兒童孟氏骨折手法整復的患兒,根據不同時期的癥候進行了中醫辯證施護,教授功能鍛煉方法。結果:40例患兒骨折愈合良好,肘關節伸曲功能恢復優良率100%。結論:根據不同時期的癥候,經辯證施護,可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孟氏骨折 手法整復 辯證施護【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31-02
Monteggia(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臨床上多見于兒童,約占全身骨折的1.7%。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均可致傷,但臨床上以間接暴力致傷為多,根據發生機理不同,臨床上按Bado對兒童新鮮孟氏骨折的分型分為4種類型,即①Ⅰ型(前脫位)橈骨頭前脫位,尺骨骨干或近側干骺端的短斜行骨折或青枝骨折;②Ⅱ型(后脫位)橈骨頭向后方/后外側脫位,尺骨干骺端骨折;③Ⅲ型(外側脫位)橈骨頭向外側脫位,伴尺骨干骺端青枝骨折;④Ⅳ型(前脫位伴橈骨干骨折)損傷類型同Ⅰ型,橈骨干骨折位于尺骨骨折[1]。我院從2011年1月~2012年11月共治療40例兒童孟氏骨折,經鄭氏手法復位小夾板、鋼絲托外固定治療后根據不同時期的癥候進行了中醫辯證施護,教授功能鍛煉方法,均取得良好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40例均為兒童新鮮閉合性孟氏骨折。來自本院2012年09月-2012年11月的門診患兒,年齡3-14歲,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6.8歲。按Bado對兒童新鮮孟氏骨折的分型:Ⅰ型19例、Ⅱ型4例、Ⅲ型15例、Ⅳ型2例。經鄭氏手法復位后小夾板、鋼絲托外固定。
1.2 方法。根據中醫護理原則,按照骨折后不同時期辨證施護,針對40例兒童新鮮閉合孟氏骨折患兒,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 護理原則。以中醫整體辯證的原則,指導整個施護過程。護理工作應重視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從整體觀念出發,調情志,情志舒則氣血相和;按三期辯證指導合理飲食,調補肝腎,肝血充盈,腎精充足,筋壯骨強;特別是骨折復位后易發生疼痛、腫脹、缺血等癥,予以密切觀察,對癥護理,倡導動靜結合,分期指導功能鍛煉,做到辯證施護,從而有效地防止了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骨折的愈合。
1.2.2 辯證護理措施。
1.2.2.1 情志護理。多與患兒及其家長交流、溝通,做好病人心理護理,開導患兒接受疾病的發生,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根據患兒的興趣愛好,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如:講故事、聽音樂,做游戲等活動。使患兒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病人骨折后,因皮肉、筋骨的傷痛,易出現焦慮、恐懼、緊張等心理不適。中醫認為“憂傷脾,恐傷腎,怒傷肝”[2],肝腎虧虛,則筋骨無以濡養,脾胃失于健運,則氣血無以化生,筋骨無以濡養,均可影響骨折的愈合。護理中應重視患兒的情緒變化,掌握患兒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點,做到因人而異、因勢利導、護人護心。
1.2.2.2 飲食調護。《素問》說:“毒藥功邪,五合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吸之,以補精益氣。”[3]尤見飲食調理的重要性。骨折初期(15天以內):絡脈受損,氣血凝滯,淤積不散為腫為痛,發熱、納呆。飲食宜清淡、消化、通便、理氣,如粥、面條、新鮮蔬菜、山楂、香蕉等。骨折中期(15~30天)瘀未盡去,筋骨未連,飲食宜健脾和胃,調和營血,接骨續筋。大量補充維生素及鈣質,如牛奶、雞蛋、排骨湯、蘿卜粥等。骨折后期(1月以后):瘀腫已散,筋骨未堅,病久正氣虧,虛則補之。給予動物肝腎、骨頭湯、燉甲魚、黃芪燉烏雞等,以調養氣血,滋補肝腎,強壯筋骨[4]。按三期辯證施食的同時,應考慮小兒“脾常不足”,宜少量多餐。“食貴有節”,定時定量。如有不良的飲食習慣,應予以糾正。同時注意飲食衛生,飯前督促或協助患兒洗手。
1.2.2.3 復位后護理。骨折后,脈絡受損,離經之血瘀阻于肌膚腠理之間,肢體漸見腫脹,尤以傷后3-7天。囑患者予屈肘90度,前臂旋后位,三角巾懸掛于胸前。觀察患手顏色、感覺、活動情況,如有手指發麻、青紫、劇痛,應檢查是否夾板過緊,或夾板長度不合適擠壓肘關節處皮膚,若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在夾板固定處皮膚造成壓傷或張力性水泡時,用艾力克棉球消毒后用紗布保護局部,防止感染。腫脹消退后,及時調整夾板位置及松緊度,并保持患肢置于屈肘90度前臂旋后位的固定體位。由于兒童生性好動,有時會解開固定夾板帶子,故應護理中勤觀察,如有松動及時調整,保證治療的連續性。
1.2.2.4 功能鍛煉。以往的兒童孟氏骨折復位后為防止重新錯位和橈骨小頭再次脫位,往往過多強調患肢制動和良好的外固定,而忽視相應的功能鍛煉[5]。結果使肘關節長期處于一個體位,導致關節內粘連、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多種并發癥。我們遵循“動靜結合,筋骨并重”的治療原則[6],在牢固固定的前提下,指導正確地功能鍛煉,可推動氣血流通,達到通則不痛,消腫定痛,而氣血行,皮肉筋骨得養,則有利于組織修復,骨折愈合。骨折早期(損傷1~2周),肢體腫脹,局部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患肢固定后,即指導患者作握拳及腕指屈伸活動及肩關節的功能鍛煉,根據患肢腫脹程度,每日3~4次,每次5~10分鐘。肘關節不要活動過早,禁止做前臂旋轉活動。骨折中期(3周后)腫脹已退,骨折已經初步穩定,在夾板固定下,可逐步做肘關節伸屈活動,如:“小云手”等,但前臂始終保持中立位,嚴防尺骨骨折處發生旋轉活動,否則可造成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骨折后期:當骨折臨床愈合,拆除夾板固定后,應加強肘關節伸屈活動,并開始進行前臂旋轉功能的鍛煉。要求自動加力,切勿旁人助力,以免造成暴力撕裂組織引起粘連或骨化性肌炎形成,影響關節功能恢復或兒童畸形愈合。
2 結果
40例兒童新鮮閉合孟氏骨折,經過不同時期中醫辯護理后,末次隨訪,復查X線片,肘關節采用Mayo功能評分標準(MEPS)[7](疼痛45分、運動20分、穩定性10分、日常生活功能25分),滿分100分,優:90~100分;良:75~89分;中:60~74分;差:60分一下。40例患兒根據以上肘關節評分標準評定:優:40例。40名患兒治愈率、肘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100%,經中醫辨證施護后,有效的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兒康復。
3 討論
3.1 護理重點。由于兒童表達能力有限,不能明確闡述自己的主觀感受,所以兒童孟氏骨折護理上尤其應注意觀察橈動脈的博動、腕關節和手指的感覺、活動、溫度、顏色,以便確定是否合并神經或血管損傷。嚴重腫脹,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患肢劇痛,手部皮膚蒼白、發涼、麻木、被動伸直時有劇痛為肱動脈損傷或受壓所致的筋膜間隔綜合征,應及時放平肢體,禁忌按摩、熱敷等。并立即報告醫生,必要時行手術切開減壓。
3.2 護理難點。在護理中,骨折的正確復位固然重要,但復位后積極恰當的護理干預以維持有效固定更為重要。我們向患兒及家長講解情志、飲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予落實,消除其不良心理,對于早期限制活動的患兒,通過提供玩具及講解故事的形式,與患兒建立感情。對一切能引起疼痛的治療護理措施,盡量動作輕柔,一次成功,避免給患兒造成痛苦。對年齡較大的患兒,給予鼓勵、表揚等形式取得患兒配合,使患兒盡快適應新環境,從心理上消除怕痛得恐懼心理,主動配合治療護理。
4 體會
兒童孟氏骨折大多由外傷引起,在外表現為瘀腫、疼痛、活動障礙;在內則常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紊亂,引起機體一系列內在變化。因此,護理中應重視表里結合,強調整體觀念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表里兼顧,這樣才有利于疾病恢復,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參考文獻
[1]Bucholz RW,Heckman JD,Conrt-Brown Cetal,eds.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wlts,6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6.7
[2]王慶其.內經選讀[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P250
[3]廖如蓉.中醫護理“三基”知識問答[M]四川科學出版社,成都:2007,P119
[4]王永渝.中醫正骨[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9;P19
[5]王永渝.中醫正骨[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9;P97
[6]王永渝.中醫正骨[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9;P17
[7]MORREY B F,BRYAN R S,DOBYNS J H,et al.Total elbow arthroplasty.A five year experience at the Mayo Clinic.J Bone Joint Surg(Am),1981,63(7):1050-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