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物理因子結合彌可保治療低位正中神經損傷的臨床療效,探討有效的治療低位正中神經損傷的方法。方法:60例低位正中神經損傷的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30例,A組予功能訓練同時服用彌可保;B組予彌可保結合物理因子治療及功能訓練。療程12周。第12周末采用Tinel征量化評價和低位正中神經損傷功能評定,所有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和療效的評定。結果:第12周末,兩組間Tinel征量化評價、低位正中神經損傷功能評定兩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低位正中神經損傷術后,物理因子結合彌可保治療對促進神經生長、提高拇指對掌對指功能、增強肌群肌力、促進神經支配區域皮膚感覺恢復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低位正中神經損傷 物理因子治療 彌可保【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40-03
低位正中神經損傷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損傷后所支配的手部肌肉完全麻痹,出現進行性萎縮變性,不及時修復,將引起組織結構退變,感覺、運動功能受損至喪失。我院自2008年以來,在行顯微外科神經修復術的基礎上,對低位正中神經損傷患者行物理因子結合彌可保治療,獲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8年5月~2011年6月,選取本院收治60例低位正中神經損傷患者,男43例,女17例,年齡10-56歲,平均年齡28歲,病程為術后2天~5個月,根據患者受傷程度均進行神經和肌腱修復等外科手術處理,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各30例。A組為對照組,其中男22例,女8例,左手6例,右手24例,予功能訓練結合支具同時服用彌可保;B組為治療組,其中男21例,女9例;左手4例,右手26例,在A組治療方案上結合脈沖磁療、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兩組有感染傷口者均給予抗菌素治療,疼痛劇烈者予以服用鎮痛藥物。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表1 一般資料
組別n年齡
(平均年齡)性別手別男女左手右手A組3026.5228624B組3029.5219426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在入我院后開始治療。
A組對照組,藥物治療配合支具及功能訓練。
醫生根據患者情況予以服用彌可保成人1次1片(0.5mg),根據年齡、癥狀酌情增減。根據患者神經修復時間,術后前3周:佩戴靜態固定式支具,保持橈腕關節屈于30°位,拇指掌指關節屈曲60°~80°位,遠側指間關節屈曲10°~30°,目的限制關節活動,消除關節背伸時正中神經吻合處張力;術后4~6周后:逐漸增加各關節背伸范圍,目的加強關節活動,以預防各關節僵硬及畸形出現;同時進行各關節主被動活動及肌群力量訓練。
B組治療組,在A組治療方案上結合物理因子治療。
(1)脈沖磁療:儀器為MC-B-Ⅱ型脈沖磁療治療儀(廊坊市天月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將電極片置于損傷部位(并置或對置),傷口未拆線可在傷口上置2層消毒紗布將電極緊對傷口處,頻率20HZ,強度2檔,磁場強度600-1000GS,治療時間20min/次,每日1次,連續治療12周。
(2)神經肌肉電刺激:儀器為KT-90A神經損傷治療儀(北京耀洋康達醫療儀器有限公司)。將電極片分別置于拇對掌肌肌腹、拇長屈肌肌腹等肌肉,頻率1HZ,根據損傷程度選擇模式:完全失神經/部分失神經,傷口未拆線前強度為運動閾下,傷口拆線后強度為運動閾,治療時間20min/次,每日1次,連續治療12周。
1.3 評定標準。
1.3.1 Tinel征量化評價。本文將通過Tinel征檢查損傷部位至手指末端分別分為6個區:①術口至腕橫紋為1分;②術口至掌橫紋為2分;③術口至掌指關節為3分;④術口至近端指間關節為4分;⑤術口至遠端之間關節為5分;⑥術口至手指末端為6分。
1.3.2 低位正中神經損傷功能評定[1]。具體評定方法:①檢查拇指對掌功能(測量拇指的外展能力)即測量拇指指間關節橫紋中點至第3掌骨遠端與掌橫紋交點的距離。②檢查拇展短肌的力量。③檢查拇指、示指中指3指橈側半的感覺功能。
表2 拇指功能評定標準
對掌功能
(cm)肌力感覺對掌功能殘
留值(%)拇指對指
功能殘留(%)級別<1M4、M5S3+、S4>70>42優~2.5M3S3~40~24良~4.0M2S2~20~12可>4.1M0、M1S0、S1<19<11差1.4 統計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描述本研究通過物理因子結合彌可保治療對低位正中神經損傷后神經生長速度、神經支配區肌群肌力、皮膚感覺及拇指對掌對指功能恢復的均數和標準差,用配對t檢驗分別比較治療前后的變化。
2 結果
2.1 神經生長情況。兩組患者經過12周治療后對比,B組神經生長速度良好,B組30例患者中6分:10例;5分:6例;4分:7例;3分:3例;2分:4例;無0分例數。B組明顯優于A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2 拇指功能評價情況。兩組患者經過12周治療后對比,B組拇指功能恢復良好,B組30例拇指功能情況,優:13例;良:9例;可:6例;差:2例,其中2例由于損傷情況及介入治療較晚導致治療效果不佳。B組優良率優于A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2周)Tinel
征量化評價比較
組別例數1分2分3分4分5分6分A組治療前30867720治療后30657516B組治療前30986430治療后300437610 注:治療前后B組與A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2周)拇指功能評價
組別例數優良可差優良率(%)A組治療前3003819治療后305781040%B組治療前3002820治療后301396273.3% 注:治療前后B組與A組比較,P<0.05。
3 討論
周圍神經損傷后的神經再生和功能恢復是一個復雜過程,受到體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和再生有了若干進展[2],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為損傷神經修復再生及功能恢復提供良好的基礎。促進周圍神經損傷后的康復應著重從延緩其病理變化、促進神經再生作為切入點[3]。
周圍神經損傷后,能否成功地再生,主要取決于是否具有適合神經生長的微環境[4]。雪旺細胞是神經再生微環境中的重要因素[5,6]。國內外已報道,脈沖電磁場加速wallerain變性進程與脈沖電磁場刺激雪旺氏細胞增殖,增強雪旺氏細胞和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有關。同時,變性進程的加速,又為近側軸索再生提供了良好的再生微環境[7]。脈沖電磁場改善受損神經的血供而間接促進神經再生。吻合口處瘢痕組織是阻礙再生軸索生長的重要之一,脈沖電磁場刺激可抑制纖維增生,從而減輕神經壓迫增加其再生有效空間及較少限制雪旺氏管擴張,有利于再生神經纖維的生長成熟。通過以上幾種因素促進神經再生加速和功能恢復[8]。此外,神經肌肉電刺激也是臨床上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重要康復措施之一。早期進行低頻脈沖電流刺激受累肌可引起肌肉節律性收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延緩受累肌萎縮,抑制肌肉纖維化,保存肌腱的光滑性,防止粘連,促進神經再生和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9,10]。Kern等通過肌肉活檢和CT掃描發現,電刺激的失神經肌肉其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減少,臨床觀察也發現這些肌肉質量和功能上升,表明電刺激逆轉了長期失神經肌肉的退行性變[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脈沖磁療、神經肌肉電刺激結合藥物彌可保治療可加快神經生長速度,有效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因此我們認為,對于低位正中神經修復術后,物理因子治療早期介入是促進神經生長獲得滿意效果不可缺少的措施。參考文獻
[1] 曲智勇.上肢及手功能檢查[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7:63
[2] Wong BJ,Crumley RI.Nerve wound healing[J].Otolaryngol ClinNorth Am,2008,28(5):881—895
[3] 于昆侖,李熙明,田德虎等.分米波促進周圍神經急性損傷康復的作用機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2):1089-1091
[4] 李巍巍,苑秀華,楊堅.電療法對周圍神經損傷修復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7):640-641
[5] Dezawa M,Adachi-Usami E.Role of Schwann cell in retinal ganglion cell axon regeneration[J].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2000.9(2):171-204.
[6] 何晶,丁文龍.雪旺氏細胞在周嗣神經損傷修復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J].解剖科學進展.2005,ll(4):367—37
[7] 周田華,李立一,周中英等.脈沖電磁場對周圍神經再生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3,7(2):208-209
[8] 黃賽清,郭瑞華.脈沖電磁場對周圍神經再生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6(2):210-211
[9] 高碧桃,姜銀華,肖金榮等.低頻脈沖電治療四肢周圍神經損傷68例[J].現代康復,2001,5(8):92~93
[10] 劉金華,邵兵,高云超等電刺激對周圍神經損傷修復的臨床應用及體會[J].吉林醫學,2010,31(26):4491
[11] Kern H,Boncompagni S,Rossini K,et a1.Long -term denervation in humanscauses degeneration of both contractile and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apparatus,which is reversible by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a role for myofibril regeneration[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8,63(9):9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