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與探索肝硬化再生結節病CT的鑒別與診斷,改善其鑒別能力,提高其鑒別水平。方法:這次研究選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再生結節病的120例的患者,采用CT平掃與圖像加強的方法對結節病的病理和臨床治療進行分析。結果:從圖像中可以看到,其再生結節以圓形為主,直徑大約在5毫米與55毫米之間;彌漫性結節1例,多發結節81例,單發結節6例;CT平掃顯示大多數結節具有密度高的特點,結節的分型來定出結節的分布。結論:查出再生結節的CT診斷,鑒別出肝癌與肝血腫瘤。
關鍵詞:肝硬化再生結節 肝血腫瘤 肝癌 肝硬化CT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cirrhosis renewable sarcoidosis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54-02
肝硬化是如今較為常見的疾病,再生結節性肝硬化是其一大分支,它的形成是由大量壞死的干細胞再生。肝占位性病變與大的再生結節表現相似。如果光用CT平掃,有可能鑒別結果與肝癌一樣?,F在我們將進行一次回顧性分析,就確診的120例病例有關肝硬化的再生結節病。這樣有利于大家對肝硬化結節的了解,增強自我的醫療意識,為臨床醫學提供參考。肝硬化是一種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肝病,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反復作用彌漫形成的彌漫性損害,研究此課題有助于徹底了解其病狀,治標治本。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肝硬化患者,把肝硬化再生結節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肝硬化再生結節病患者都自愿接受調查并服從所有準則)。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齡為37~88歲,平均年齡為44.2±9.6歲。在120例患者中,有4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5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10例為酒精肝硬化患者,剩余14例腹水。
1.2 方法。
1.2.1 運用2002年從美國引進的GE—CT/E掃描,其矩陣為512×512,層厚5±0.02至10±0.02mm,電壓為100kv,電流為78mA時間為3.2秒,先經過平掃再增強。
1.2.2 抽樣調查。選取我院的120例病患,進行全方位跟蹤分析,研究其平掃以及增強圖像。
1.2.3 運用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耗時長,研究透徹,先進的儀器,專業的醫療團隊,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與邏輯性。
1.2.4 采用生物細胞療法技術。許多歐美國家已長期臨床應用此類方法,我院通過幾年的精心學習和研究掌握了部分生物細胞療法技術,并在臨床試驗中取得很大反響。生物細胞療法采用了以下治療原理:選取符合條件的骨髓,提取其中的MSC細胞,并在無菌環境下培養一周然后篩選出品質最優良的MSC細胞。通過介入的手段輸送到肝硬化所在部位,在溫度、濕度等一系列合適的環境下分化出新的肝細胞,然后修復重構受到破壞的結構,充分改善肝臟的功能,使得肝臟重新運轉。
2 結果
2.1 肝硬化結節病理。58例顯示為早期肝硬化,主要特點是纖維增生活躍,形成大小不一的纖維束,但再生結節不均勻,僅少數假小葉形成,62例為晚期肝硬化肝體積縮小,表面不平,質硬。纖維隔充滿,有較大的多小葉性再生結節形成,肝細胞輻射狀排列的小葉不復可見,假小葉廣布肝實質。
2.2 肝硬化結節位置與分布。分為彌漫性結節,單發結節,多發結節三種。具體數據如下:分布在人體整個肝臟中的彌漫性結節有1例,分布在人體整個肝臟中的多發結節有81例之多,而分布在肝右葉的僅有僅有18例,11例為多發結節和7例單發結節,在7例單發結節中,位于肝右葉的有4例,分布于肝左葉的有1例,還有1例特殊的分布在尾頁。
2.3 肝硬化結節大小。最大直徑為47毫米,最小直徑為4毫米。
2.4 肝硬化結節數量。主要為多發結節,少數為單發結節。120例中105例為多發,15例為單發。
2.5 肝硬化結節輪廓。一般輪廓不規則的為大結節,小結節一般情況為規則輪廓。
2.6 肝臟形態變化與合并癥。在這選取的120例肝硬化的再生結節中出現輪廓不整,伴有腹水,以及肝裂增寬現象的有114例:脾大并且脾門靜態迂回為87例,形態結構正常的肝臟為少數的6例,然而有34例為合并肝癌者。
3 討論
3.1 肝硬化結節CT與B超的診斷對比。CT它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與透過率的不同,應用靈敏度極高的儀器對人體進行測量,然后將測量所獲取的數據輸入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對數據進行處理后,就可攝下人體被檢查部位的斷面或立體的圖像,發現體內任何部位的細小病變。
B超是患者在就診時經常接觸到的醫療檢查項目。在臨床上,它被廣泛應用于心內科、消化內科、泌尿科和婦產科疾病的診斷。作為一名輔助科室的醫生,筆者發現患者對B超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現在筆者就和大家談一下有關腹部“B超”檢查的小常識。
大量壞死的干細胞由于肥大再生,由此形成肝硬化結節,同時小葉結構混亂導致肝臟收縮,它的體積變小,表面出現高低不平。肝內廣泛纖維化,結節再生,脂肪變性,嚴重的壞死等諸多病理改變常常會導致肝臟的密度出現高低不均。
選取的120例確診的肝硬化再生結節全部是先通過嚴格的B超檢查,然后第二步進行CT平掃和增強圖像,與此同時還要穿刺活檢。通過B超診斷出來的有75例為肝硬化,1例為腺瘤,8例為血管瘤,36例為肝癌。兩種方法吻合度超過60%。在臨床應用中我院還是采用CT與病理的確診。
B超與CT各有千秋,雖然CT有著密度分辨率高的特點,但肝硬化結節有等密度的特點,不宜被CT檢測出。兩者必須相互補充,因為結節密度有高中低之分。
3.2 據資料表明,小肝癌手術治療后5年以上的存活率為82.5%,所以,對小肝癌的早診斷就顯得意義重大。CT組采取手術治療29例,術中發現1例CT診斷為單發病灶的實為3個病灶,1例診斷為單發病灶的實為2個病灶。2組采取保守治療全部作肝穿刺活組織病檢,結果與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均為肝細胞癌。醫技科室設有放射、CT、檢驗、病理、藥劑、供應室、功能檢查、麻醉手術科和康復理療。參考文獻
[1]Constantinou M A,Theoeharis S E,Mikros E.Toxic01.Appl.PharmacoL,2008,218(1):1—19
[2]孟令平,陳麗英.超低場強MRI對肝硬化大結節診斷問題的探討[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9,(4):294—295
[3]陳敏華,戴瑩,嚴昆,等.超聲造影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診斷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116一120
[4]王知力,唐杰,魯通,等.肝局灶惟病變的超聲造影定量分析及其在定性診斷中的意義[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8):576—579
[5]何煒,李瑞珍,周平,等.彩色多普勒能量圖觀察肝硬化癌變過程滋養血流的變化[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5,21:1055—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