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揉膝松髕手法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治療組采用揉膝松髕手法加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治療膝骨關節炎30例,與對照組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治療膝骨關節炎30例比較。結果: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結論:揉膝松髕手法是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有效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膝骨關節炎 揉膝松髕手法【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72-02
膝骨關節炎是骨傷科常見疾病,是退行性骨關節病的一種,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且較其他疾病更易于影響老年患者的行為能力,是導致50歲以上人群膝關節功能受損,造成經濟損失和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疾病之一[1]。其臨床癥狀多見膝關節疼痛、僵硬、關節乏力和失用。體征多見關節壓痛、畸形、腫脹,骨擦音(感)及活動受限。筆者于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治療組揉膝松髕手法加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與對照組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進行了觀察,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共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間我院骨傷科門診膝骨關節炎病例60例,按時間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年齡為42至64歲,平均年齡49歲,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對照組30例,年齡為45至68歲,平均年齡52歲,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病程為2個月至17個月,均為單側膝骨關節炎病例,療程均為4周,隨訪3月。
1.2 診斷標準。依據2007年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①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②X線片(站立位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個/ml;④中老年患者(≥40歲);⑤晨僵≤30min;6)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
(注: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線檢查,符合1+2條或1+3+5+6條或1+4+5+6條,可診斷膝關節骨關節炎。[2])
采用Kellgren/Lawrence方法對膝骨關節炎的嚴重程度進行影像學分級量化評判:①無骨贅(0分);②可疑骨贅(1分);③輕微骨贅,可伴有關節間隙狹窄,或關節面硬化、囊性變(2分);④中等程度的骨贅伴有關節間隙中度狹窄(3分);⑤嚴重或較大的骨贅,關節間隙狹窄(4分)。
1.3 納入病例標準。年齡40~70歲的男性或女性;具有典型的膝骨關節炎臨床癥狀,符合膝骨關節炎診斷標準早、中期者;嚴重程度的影像學分級≤3分;自愿作為受試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病例標準。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長期服用其它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定的藥物及采取綜合治療者;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關節炎性疾病,及其它影響下肢功能的疾病;哺乳、妊娠或正準備妊娠的婦女;過敏體質(對兩種以上的食物、藥物、花粉等過敏)者;對試驗藥物和對照藥物已知成分過敏者;病情危重,難以對中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確切評價者。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2組病例均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1316,規格0.314g×24#/盒),服法餐后每次2粒,一日三次,療程4周。
a)操作:
體位:患者先取俯臥位,下肢伸直放松,踝關節下墊低枕。
①治療者以拿法或滾法施于大腿后側(腘繩肌)、小腿后側約2分鐘。
②推、揉或一指禪推腘窩部2分鐘。
體位:患者仰臥,下肢伸直放松,膝關節下墊低枕。
③先以滾法施于患肢闊筋膜張肌、股四頭肌、內收肌群約2分鐘。
④然后摩、揉或一指禪推法施于內外膝眼、阿是穴,每穴操作約40秒。
體位:患者仰臥,下肢伸直放松,移去墊枕。
⑤推髕骨。向上下內外各方向推動髕骨,先輕柔的推動數次,再將髕骨推至極限位,維持2-3秒,反復3次。
⑥膝關節拔伸牽引:治療者雙手握持小腿遠端拔伸并持續2秒,力量以有膝關節牽開感為度,反復5次;然后,以同法作持續牽引約30秒。(如有助手,可由助手固定大腿遠端,再行上述操作)。
⑦按壓、屈伸膝關節,至極限位(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反復3次。
b)說明:其中①②③④⑤⑥為基本手法;關節活動受限者加手法⑦;有明顯關節腫脹疼痛者去手法⑤,并降低手法強度。手法力量要求均勻柔和,患者舒適耐受為度。
c)手法療程:每次約20分鐘,每周治療2次,8次為1個療程。
2.2 療效觀察指標。包括:①主要指標:局部疼痛緩解程度及疼痛緩解起效時間;②次要指標:臨床總療效及X線表現;③安全性指標:即不良事件與不良反應。具體評分結合癥狀、體征與患者VAS視覺圖自身評價主次癥得分。
主癥:①活動疼痛:無,0分;活動后稍有疼痛,2分;活動后中度疼痛,4分;活動后明顯疼痛,6分。②靜息疼痛: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③功能受限:無,0分;輕度影響,2分;中度影響,4分;重度影響,6分。
次癥:①生活功能:無影響,0分;輕度影響,1分;中度影響,2分;重度影響,3分。②腰酸膝軟: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③腫脹: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
2.3 療效標準。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主癥+次癥)(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證候療效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臨床緩解: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治療后證候療效率≥95%。顯效:主要癥狀好轉,治療后證候療效率≥70%。有效:主要癥狀有所改善,治療后證候療效率≥30%。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或加重者,治療后證候療效率<30%。
2.4 數據處理。所得數據應用SPSS13.0軟件在計算機上處理。結果以均數±標準差來表示,采用t檢驗及卡方檢驗,P值<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兩組療效比較。
表1
組別例數臨床緩解(%)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例數(%)治療組307(23.3)19(63.3)3(10)1(3.3)29(96.6)對照組303(10)11(36.7)13(43.3)3(10)27(90)t-1.765P0.043 由表1可見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3.2 兩組安全性觀察。兩組患者均未見明顯毒副作用、肝腎功能損傷等不良影響。
4 討論
膝骨關節炎屬于中醫“骨痹”范疇。《素問·痹論》提出“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的概念。《金匱要略》記載“中風歷節病”的病因為“筋傷”、“骨痿”,主要表現為“歷節痛,不可屈伸”,近似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理和臨床特點。清·王清任《醫林改錯》提出瘀血致痹學說,治身痛逐瘀湯等方,進一步豐富了中醫痹病理論。現代中醫對骨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認識與古代基本一致,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的特點是“本虛標實”,故多以補肝腎、強筋骨、補益氣血以治其本,祛風散寒勝濕、活血通絡止痛以治其標[3]。西醫的軟骨保護劑之一D-葡糖胺的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即屬此類,其療效有研究報道證實[4,5]。史氏等[6]認為硫酸氨基葡萄糖可以抑制關節軟骨蛋白多糖的降解,修復受損軟骨,恢復受損關節功能。
筆者通過臨診總結及分析,認為膝骨關節炎的治療主要在于解除疼痛癥狀,改善關節功能,保護關節結構。結合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膝關節手法施治,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綜合治療,是使患者癥狀改善的有效方法[7]。本研究結果提示揉膝松髕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有良好的疏通筋絡,緩解肌肉痙攣及攣縮,松解組織粘連的作用,以達到消除疼痛,改善和恢復膝關節的活動功能,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與應用。參考文獻
[1]王錢,黃慈波.骨關節炎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0,8(2),36-38
[2]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骨科雜志,2007,10(27):793-796
[3]王少山,張世華.骨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47
[4]王國新等.硫酸氨基葡萄糖片治療膝骨關節炎多中心雙盲隨機平行對照臨床試驗[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4,20(5):328-331
[5]王哲等.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近期療效評價[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9,12(6):397-398
[6]史昌乾等.硫酸氨基葡萄糖鉀膠囊治療退行性骨性關節炎613例臨床效果評價[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1,20(5):362-363
[7]王原愷等.推拿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