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國內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相關文獻,以總結規律,指導臨床及科研。方法:利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小兒厭食”“小兒推拿”“厭食”“推拿治療厭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收集2000年-2009年國內醫學期刊中公開發表的含有或專題論述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的臨床療效觀察類及學術思想類文獻,分別對文獻年限的分布,常用的穴位,以及療效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檢索符合納入標準文獻54篇,文獻數量隨年度上下波動;文獻中所涉及穴位54個,其中6個穴位出現率超過50%,21個穴位出現率小于5%;亦對療效進行統計分析,47篇為臨床療效類文獻,其中42篇明確論述推拿治療厭食臨床療效。結論:推拿治療厭食文獻數量較少,穴位較多,應加大對其臨床療效研究及穴位規范化研究,為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的技術推廣提供循證依據。
關鍵詞:小兒厭食 小兒推拿 推拿治療厭食 文獻研究【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74-02
厭食[1](anorexia)是指小兒較長時期食欲不振,見食不貪,食量減少為特征的一種脾胃病證,本病包括西醫學的“厭食癥”,是兒科常見病之一。厭食病名來源于中醫,古代中醫文獻中無小兒厭食的病名,對厭食的專門記載不多,但其中的惡食、不嗜食、不思食、不饑不納等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與本病相同,查閱古典醫籍及近代文獻,有關厭食癥的專門記載很少,《靈樞·脈度篇》云:“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不思納谷,食而無味,其病在脾當屬無疑,《幼幼新書》謂:“脾臟也,胃腑也,脾胃二氣合為表里,胃受谷而脾饑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進食。”脾胃健運,方能知饑欲食,食而能化。本文對近年文獻進行現代化分析,對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的療效,常用穴位進行歸納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納入標準。①文獻的發表時間為2000-2009年;②臨床干預因素為推拿療法;③以治療和學術思想研究為目的的中文類文獻。
1.2 文獻排除標準。①動物實驗類文獻;②藥理學研究文獻;③流行病學類文獻;④護理類文獻;⑤病因、病原學研究類文獻;⑥中醫藥類文獻;⑦影像學研究類類文獻;⑧合并內治法及其他外治法類文獻。
1.3 檢索策略。方法。將檢索詞輸入數據庫中,對2000-01/2009-12的期刊文獻進行多種組合檢索,檢索出公開發表含有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的臨床療效類、學術思想類文獻。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文獻,利用Excel 2007工作表對文獻分布年份,文獻中出現的穴位、穴位在文獻中出現的頻率、文獻中的療效進行統計分析,并按出現的頻率按高低順序排序。
2 研究結果
2.1 歷年發表文獻的數量54篇符合納入標準且不符合排出標準的文獻,按不同發表年份進行歸類、分析,研究文獻數量隨年度出現上下波動。(見表1)。
3 討論
厭食是消化系統的主要疾病,目前小兒重點防治疾病之一。推拿作為中醫兒科特色診療技術和常用外治法,從古至今均有廣泛應用。對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的文獻研究,是臨床研究的第一步,對指導臨床技術操作及規范研究有重要意義。
本次分析結果顯示,文獻數量較少,隨年度上下波動,未隨年度增加而增加;歷年文獻中穴位較多,多達54個穴位,提示推拿流派較多,但穴位出現頻次較高(50%)集中在個穴位,分別是脾土、腹、板門、脊,中晚,足三里,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應以健脾和胃,助運消食的治療方法,這與中醫治療原則吻合;在研究文獻中,有47篇是對推拿治療厭食病的臨床療效作出研究的,其中專述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的有36篇,且推拿治療厭食有效率>95%的文獻數為29篇,占80.56%,而推拿配合其他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病>95%的文獻數為10篇,占90.1%,提示推拿結合其他療法治療厭食的療效優于單純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病的療效。
推拿是祖國傳統醫學的一塊瑰寶,其治療小兒厭食療效顯著,簡便易行,具有巨大的推廣價值,但文獻數量較少,尤其是治療厭食的文獻,而穴位卻較多,說明現階段推拿治療小兒厭食流派較多,操作刺激量及穴位界定無統一標準。因此,應加大對其臨床研究療效及穴位的規范化研究,為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循證依據。參考文獻
[1]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兒科學,200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