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推拿手法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隨機對照的實驗方法,以羅馬Ⅲ診斷標準為依據,將40名功能性便秘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采用固定推拿方案治療,對照組讓其保持原有生活規律不變。結果:治療組中痊愈5人,占25%;顯效5人,占25%;有效8人,占40%;無效2人占10%。治療組總有效率90%。對照組中痊愈1人,占5%,顯效4人,占20%;有效5人,占25%;無效10人,占50%,總有效率50%。結論:推拿手法對于功能性便秘有確定的療效。
關鍵詞:功能性便秘 推拿【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75-02
功能性便秘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發病率較高,隨著人們社會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功能性便秘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并且發病年齡也在逐年降低。功能性便秘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原有疾病加重,而且嚴重的功能性便秘患者會加重心肌梗死、腦梗死、肝性腦病、結腸癌等。功能性便秘是在排除器質性便秘外,以排便時間延長、長時間無便意,排便困難、排便不適感,排便無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本研究采用自擬推拿治療方案對其進行治療。
1 一般資料
1.1 診斷標準。采用羅馬Ⅲ標準作為診斷標準。即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最近3個月有癥狀發作符合標準。①應包括以下2個或以上癥狀。a.至少25%的排便有努掙;b.至少25%的排便為硬糞塊;c.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d.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阻塞感;e.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如應手指排便、支托盆底);f.每周排便少于3次。②不用瀉藥軟糞便少見。③不符合IBS的診斷標準。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羅馬Ⅲ診斷標準的患者;②年齡在18~80歲之間;③患病3個月以上;④知情并自愿參加本項目觀察。
1.3 排除標準。
(1)不符合診斷和納入標準者。
(2)患有下列能引起便秘的疾病者:①腸道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②直腸、肛門病變;③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④神經系統疾病;⑤腸道平滑肌或神經元性病變;⑥結腸神經肌肉病變;⑦神經心理障礙。
(3)服用藥物引起的便秘:鋁抗酸劑、鐵劑、阿片類藥、抗抑郁藥、抗帕金森病藥、鈣通道拮抗劑、利尿劑以及抗組胺藥。
(4)孕婦、有出血性傾向、嚴重心臟疾病等不適合按摩者。
(5)不愿意接受觀察或患有精神病不能合作者。
1.4 證候評分及療效標準。參考2005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編制的《便秘癥狀及療效評估》制定量化標準,對功能性便秘的癥狀進行評定。
選取癥狀:a.排便困難;b.糞便性狀;c.下墜、不盡、脹感;d.排便時間;e.排便頻度;每個問題評分根據不同程度分別記0~3分。
(1)排便費力:排便不費力計0分,排便稍費力計1分,較費力計2分,排便費力且需手法幫助計3分。
(2)糞便性狀:柔軟的條狀或團塊狀計0分,干裂的條狀計1分,團塊狀計2分,分離的硬團狀計3分。
(3)排便不盡感:無計0分,輕度計1分,較明顯但不影響工作和生活計2分,明顯并影響工作和生活計3分。
(4)每次排便時間:少于15分鐘計0分;15~20分鐘計1分;21~30分鐘計2分;30分鐘以上計3分。
(5)排便次數(自發性排便):排便次數正常計0分;2~3d排便1次計1分,3~5d排便1次計2分,1周以上排便1次計3分。
五方面問題得分相加為便秘癥狀總分。采用積分法,n=(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其中臨床痊愈為癥狀消失,大便正常,積分較治療前降低≥90%,顯效為便秘癥狀明顯改善,積分較治療前降低≥70%,有效為癥狀好轉,積分降低≥30%,無效為癥狀無改善,積分無降低。
實驗數據采用T檢驗和Ridit分析,以P=0.05作為顯著性差異標準。
1.5 臨床資料。以符合納入標準的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來自2012年4月至9月學院的老師、學生及周圍社區居民,隨機將其分為兩組,治療組20例,其中男3例,女17例,最大年齡57,最小年齡18,平均年齡24.95±9.68,便秘癥狀積分6.85±2.10,病程1~7年,平均2.40±1.80;對照組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最大年齡74,最小年齡18,平均年齡24.30±12.68,便秘癥狀積分6.40±2.37,病程1~9年,平均2.25±1.83。兩組癥狀相似,年齡、性別、病程組成相仿;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20例,采用推拿手法治療,分十步操作,操作程序如下。
①分推腹部1分鐘;②順時針摩腹2分鐘;③順時針揉腹3分鐘;④提拿腹直肌2分鐘;⑤撥結腸5分鐘(重點撥降結腸);⑥點按中脘、梁門、肓俞、天樞、大橫共6分鐘,以得氣為宜;⑦腹部波浪揉2分鐘;⑧撥小腿胃經,重點點按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共操作4分鐘,以得氣最佳;⑨點按背俞穴,重點操作肺俞、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共操作5分鐘,有得氣感最佳;⑩擦扣腰骶5分鐘,總操作時間掌握在35分鐘至40分鐘,每周治療三次,四周為一個療程。
隨癥加減:
(1)熱型:基本手法再加:彈撥合谷、曲池穴、點按陽陵泉、三陰交穴各1分鐘。
(2)氣滯型:基本手法再加:①按揉中府、云門、膻中、章門、期門、太沖、行間穴各1分鐘。②斜推兩脅,以熱為度。
(3)虛證:基本手法再加點按氣海、關元各1分鐘。
對照組20例,不采取任何治療方法,囑其保持原有生活規律不變。
3 治療結果
3.1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見表1。
4 實驗結果分析
4.1 實驗結論。本實驗結果顯示,推拿治療組與空白組對照,具有不錯的臨床療效(P=0.011),能顯著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提高其生存質量的目的。
在本實驗中,未設置藥物對照組或者其他治療功能性便秘方法的治療組,因此并不能說明推拿與其他治療方法之間是否存在效果顯著性的差異,但從有效率及便秘癥狀積分來看,推拿療法對于功能性便秘的療效是可以肯定的,而且推拿操作本身簡單易學,容易掌握,且不存在類似藥物的毒副作用,因而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臨床治療方法。
4.2 按摩機理分析。功能性便秘發病人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其發病率在大學生中顯著增加;老年人則是另一類主要發病人群。根據其癥狀分析,年輕人的便秘多屬于熱秘與氣秘;老年人多屬虛秘。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目前認為主要有;①運動量過少,久坐久臥;②生活規律的改變;③學習任務過于繁重,精神壓力過大,情志抑郁;④飲食不節,如飲食過于精細和辛辣;⑤不良的排便習慣;⑥濫用減肥和通便藥物;⑦手術;⑧遺傳因素等。
《素問·靈蘭秘典論》“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情志抑郁、暴怒不節、生活規律改變、過食辛辣、久坐久臥、不良排便習慣等因素都可以引起燥熱內結、氣滯不行、氣虛傳導無力,導致大腸傳導功能異常,使腸內糟粕停滯不行,而發生便秘。
本實驗以腹部按摩操作為主,輔以撥小腿胃經,按揉腰背部兩側背俞穴,通過在腹部沿著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走向做摩、揉、撥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腹部胃腸,使胃腸空腔形態發生改變和運動,解除腸內痙攣,加快胃腸蠕動,從而使胃腸體內停留的糟粕物得以快速排出。橫檫腰骶部可以使局部體溫升高,加快局部胃腸道血液循環,腸蠕動亢進,增加腺體分泌,直腸內壓升高,讓低下的排便反射逐漸恢復正常,從而使便意恢復。點按中脘、足三里、肺俞、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等穴位可以雙向調節臟腑功能,健脾和胃、疏肝補腎、臟腑陰陽平衡,使大腸傳導糟粕功能正常。參考文獻
[1]高峰.安神理氣法治療功能性便秘臨床研究.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1(13):11
[2]黃曼博.按摩治療功能性便秘45例臨床觀察.北京中醫藥,2008,1(27):1
[3]王軍,李秋玲.推拿治療便秘50例臨床報道.按摩與導引,2008,5(24):5
[4]趙文樹,陸金根,曹永清.推拿治療便秘的概況.中醫藥信息,2010,1(27):5
[5]李潔新,張蕾.針灸推拿治療老年性便秘37例臨床觀察.北京中醫藥,2008,2(27):2
[6]孟慶軍.推拿加食療治療功能性便秘30例.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4(10):2
[7]陳永峰.腹部推拿治療老年功能性便秘30例.中醫外治雜志,201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