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直腸按摩的,旨在提高我院對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診治水平。方法: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23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在此23例患者中,17例轉復為竇性心律,6例無效而改用藥物或電復律治療。治療有1例出現惡心、腹部不適,均能耐受。結論:①直腸按摩可引起丘腦下部迷走神經中樞的興奮,進而反射性地抑制心臟的傳導功能而使PSVT終止。②老年人PSVT伴器質性心臟病的相對較多,其心功能、傳導功能存在潛在性問題,藥物及電復律不一定適用,直腸按摩在治療老年人PSVT中是一種較好方法。
關鍵詞: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直腸按摩 老年人【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77-02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又叫室上速,是以折返為發生機制的心律失常的總稱。根據折返發生部位的不同,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可以分為竇房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心房內折返性心動過速、房室結內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AVRT)四種類型(后兩者的發生率占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發生率的90%以上[1])。在臨床上,患者一旦出現了快速型心律失常,就應立即接受控制心律的治療,否則會出現血流動力學障礙,進而誘發休克、心力衰竭或室顫[2]。而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正是一種快速型心律失常,因此在患者出現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第一時間為其進行診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采用按壓頸動脈竇或壓迫眼球等一般的刺激迷走神經手法在很多情況下不能奏效,而且具有一定危險性,有時因疼痛使病人不能忍受上述操作。藥物治療需一定設備,而且也時有不良反應發生。筆者現將我院近年來治療老年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23例,治療效果較好,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3例均有規律的、突發突止的窄WRS心過速,短RP 2 治療方法 病人來診后即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心臟超聲及血電解質測定、建靜脈通道備用。經查心電圖證實為陣發性室上速后,令患者左側臥位暴露肛門,先行眼球按壓及改良的Valsava動作,無效后改用直腸按摩法,術者戴手套并潤滑后用右手食指插入患者直腸內,沿直腸壁做圓周形按摩,力量逐漸加重,同時觀察心電監護屏幕,見心律轉復后即中止操作,但繼續心電監護半小時看是否復發。如果持續按摩5min以上心律仍未轉復則放棄該種操作換用其他方法。 3 結果 17例(73.9%)轉復為竇性心律,6例無效而改用藥物或電復律治療。轉復的17例中30s內轉復10例,30~60s轉復7例。無器質性心臟病患者轉復8例,轉復率為80.0%,器質性心臟病患者轉復9例,轉復率為69.2%,其中冠心病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4例,肺心病1例。治療中僅有1例出現惡心、腹部不適,均能耐受。 4 討論 直腸按摩是一種新的非藥物中止陣發性室上速的方法,1987年由Roberge等首次報道[3]。直腸按摩中止陣發性室上速的機制是通過內臟神經反射間接興奮迷走神經。直腸壁內有許多受副交感神經支配的機械感受器,它們對壓力非常敏感。當受到刺激后,神經沖動即通過勃起神經傳至骶髓2~4節,然后向上傳至某些腦干神經核和丘腦。丘腦下部的前內側區同副交感神經活動有關,這些區域受到刺激就會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進而反射性地抑制心臟傳導功能而中止陣發性室上速。 傳統的非藥物中止陣發性室上速的方法有刺激咽部、壓迫眼球或按摩頸動脈竇、Valsalva動作、潛水反射、抗休克褲充氣等。這些方法中有些效果較差,有些具有一定危險性,有些病人難以合作,有些需要特殊設備。如Valsalva動作與患者深吸氣及屏氣能力有關,有時可能達不到所需強度,特別是心肺功能不全患者,且還與患者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關。而直腸按摩給予穩定、持續的刺激,排除了一些主觀因素,因而更能有效地興奮心迷走神經中樞,從而使轉復率提高。直腸按摩則避免了上述缺點,并且在其他方法無效時本法仍可奏效。適用于任何原因所致的PSVT。老年人PSVT伴器質性心臟病的相對較多,其心功能、傳導功能存在潛在性問題,藥物及電復律不一定適用,直腸按摩不失為一種治療老年人PSVT的較好方法。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98—200 [2]于萍.藥物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0,7(9):91 [3]Roberge R, Anderson E, Macmath T, et al.Termination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y digital rectal mas-sage[J].Ann Emerg Med, 1987,16(11):1291-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