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牽引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45例。治療組采用牽引配合推拿治療,對照組采用牽引配合電針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研究結果表明,牽引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確切。
關鍵詞:頸椎病 神經根型 牽引 推拿【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83-02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類型,約占60%[1],系神經根受到壓迫而出現的以上肢麻木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病,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采用牽引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滿意療效,現分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本院門診9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納入研究對象,所有病例經CT或MRI檢查,根據病史結合臨床癥狀、體征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其中男44例,女46例;年齡21-76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32年?;颊呔弦韵略\斷標準:①頸部疼痛不適并上肢麻木;②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③經CT或MRI檢查確診;④排除其他非頸源性神經損傷。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牽引配合側偏拉伸旋轉手法治療。
2.1 枕頜帶牽引治療:患者取坐位,用牽引帶固定在枕及下頜部,囑患者頸部及全身肌肉放松,調勻呼吸,牽引角度在頸前屈15°,牽引量根據患者性別、年齡、體質、病程而定,以感覺舒適為宜,一般女性6-10kg,男性10-14kg開始,由輕到重,根據病情漸增并維持在固定質量。老年患者要在密切觀察下應用。每次牽引20min,隔日1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2.2 推拿治療:①理筋通絡法。患者取正坐位,術者用拇指、掌根、大魚際采用揉法交替在頸項部按揉,使頸后斜方肌、頭頸夾肌、頭頸半棘肌放松,然后用拇指揉頸椎橫突前、后結節起止的諸肌,手法由淺至深,深揉時以感酸脹為適。②捏拿提彈法。術者一手扶住患者健側枕部,另手拇指指腹和食指第2指骨側面,從第2頸椎棘突向下反復地捏拿提彈斜方肌,直到肩胛崗上緣。再從第1頸椎橫突向下反復地捏拿提彈斜胸鎖乳突肌,直到鎖骨上窩。并用單手食指按揉彈拔前、中、后斜角肌。然后患者頸部輕微后伸,用一手拇食中3指從第2頸椎平面起,自上而下捏拿提彈項韌帶到第7頸椎平面。③點穴通經法。找準頸椎旁壓痛點,在頸夾脊、風池、天柱、大椎、肩髃、天宗、肩貞、曲池等穴作點按揉法,力量由輕及重,以感酸脹為適,每穴30s左右。④頸椎關節復位法?;颊呷≌唬i部略前屈并輕微向患側彎曲,術者立于后。以右側為例,用左手手掌抵住患者右耳下枕部,右手或肘固定住下頜部,先側偏拉伸5~10s,在頸部肌肉放松后,右手輕輕使一閃動力,可聞及關節的復位聲。術畢后再行對側相同手法。
2.3 對照組采用牽引配合電針治療。①電針:取頸夾脊、頸阿是穴、風池、天柱、大椎,配天宗、曲池、外關、合谷、后溪。每次選6~8穴,交替應用,接通G一6805型電針治療儀,以連續波刺激,頻率約220~250次/min,電流大小以舒適為宜,隔日1次,每次25~30min,10次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②牽引:方法同治療組。
3 療效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恢復正常工作或能處理家務。②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但勞累后仍有不適感。③有效:癥狀、體征緩解,但仍有一些伴隨癥狀需要繼續治療;④無效:癥狀無改善或病情有加重傾向。
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5 結果
6 討論
頸椎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為長期姿勢不正確,或感受風寒濕邪,致筋脈痹阻、營衛不和、氣血凝滯;或年老體衰或體虛勞倦,肝腎虧虛、筋骨失養而致病。放松手法旨在舒筋活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并通過理筋通絡法以解除頸肩部的疼痛及筋結,理筋順筋,配點穴通經手法以通暢血脈、疏通經絡,最后用拉伸旋轉手法糾正關節錯位,松解粘連,解除滑膜嵌頓,調整頸椎椎問盤黏彈性與應力分布[3]?,F代醫學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病理是頸椎退變、神經根管狹窄,導致神經根損傷后繼發的機體生理、生化改變,出現代謝紊亂,代謝產物積聚,釋放生物活性物質(組織胺、磷脂酶A、前列腺素等)。通過頸椎牽引治療可以增大椎間隙,使椎間孔增大,從而減輕椎間孔對神經根的壓迫。通過放松手法直接作用于痙攣僵硬的頸肩部肌群外能松解粘連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神經根周圍無菌性炎性水腫的消退。通過拉伸旋轉手法可糾正頸椎關節移位,調整鉤椎關節和關節突關節,解除滑膜嵌頓,改善椎間盤的異常應力分布,恢復正常的頸椎關節解剖序列的位置異常,調整椎間盤與神經根的相對位置,解除軟組織痙攣,松解神經根粘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1]許振益.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針灸治療臨床研究[J].中華醫藥,2001(1):36—3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禮,1994:186—189
[3]朱立國,丁杰,高景華,等.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研究慨述[J].中醫正骨,2005,17(8):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