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推拿手法結合針刺后溪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對31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患者采取推拿手法結合針刺后溪穴治療。結果:治療1~2療程后,31例患者中,治愈18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8%。結論:推拿手法結合針刺后溪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顯著。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 推拿 后溪【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85-01
頸椎病是推拿科的常見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頸項部不適,肩臂疼痛或手指麻木,頸椎棘突偏歪,椎旁壓痛等。隨著人們工作方式的改變,電腦、手機等工具廣泛使用,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首發年齡越來越小。筆者運用推拿結合針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1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31例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有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14例,占45.2%,女17例,占54.8%;年齡最小20歲,最大58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4年。
2 治療方法
2.1 針刺方法及取穴。取穴:后溪穴。針刺方法由后溪穴向合谷穴方向透刺,刺入深度為0.5~0.8寸,以顫法行針,至局部有酸麻脹感,若酸脹感逐漸向上肢放射更佳(不強求),然后囑病人活動頸部,幅度由小到大。每5min行針一次,留針1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針刺的同時配合頸部推拿治療。
2.2 推拿手法治療。
2.2.1 松解手法。患者俯臥于有呼吸孔的治療床上,囑患者全身自然放松,用四指推、按、揉、拿等手法松解頸椎棘突兩側軟組織及肌肉,自上而下操作5分鐘,然后用滾法放松患者項背、肩部肌肉5分鐘,遇有條索狀物,施以彈撥手法。
2.2.2 整復手法。采用側臥位頸椎側屈微調扳法[2]:患者健側臥位,墊以平枕,術者站于床頭,一手拿住患者頸部并以拇指抵住偏凸之頸椎棘突,另一手托住其下頜并用前臂托住面頰部,先將患者頭頸向上側屈至30°,然后兩手協調,以突發而有控制的力量,一手擴大側屈幅度3°~5°,另一手拇指向下頂推棘突,即可整復。
2.2.3 結束手法。患處及周圍施以點按、拍打、彈撥等手法。以上手法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1~2療程治療結束。
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有關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制定評定標準進行評價。治愈:原有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4 結果
31例患者治愈18例,占58.1%;好轉12例,占38.7%;無效1例,占3.2%。總有效率為96.8%。
5 討論
本病屬于中醫“痹證”范疇,病因是肝腎虧虛,或風寒侵襲,或外傷勞損而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而疼痛麻木。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主要發病原因是長時間伏案工作,不正確的工作生活姿勢,外力損傷,過度疲勞等因素,使頸椎生理屈度改變,肌張力增高,椎間盤退變,出現頸肌痙攣、椎間隙變窄,鉤椎增生,從而使椎間孔變窄,神經根受壓、患部肌肉產生無菌性炎癥、頸椎關節紊亂。推拿手法治療直接作用于頸項背部,是為近治,能增強患處局部循環,促進炎性物質吸收和氣血運行以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能改善并恢復椎體正常解剖關系,解除神經、血管受壓和肌肉的牽拉狀態;并能刺激機體組織,提高局部的痛閾。而針刺后溪穴則為遠治。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輸主體重節痛”,常被用于治療疼痛性病癥。后溪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氣,而陽氣具有溫煦止痛的功能。從經絡流注看,手太陽經與足太陽經相銜接,膀胱經“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正所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督脈、膀胱經都循行于頸項部,遠刺后溪穴治療本病上佳。另外現代醫學亦證明,手部穴位含有豐富的神經末梢,靈敏度強。通過刺激釋放神經遞質可使大腦皮層抑制,降低大腦皮層對疼痛的感覺,從而提高疼痛閾值,阻斷痛覺的惡性循環。達到鎮痛的目的[3]。綜上,推拿手法結合針刺后溪穴遠近結合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金宏柱.推拿學臨床[M].南京: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2:35
[3]胡敏.獨刺落枕穴加手法治療失枕247例[J].按摩與導引,2007,23(9):16-1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