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診斷和治療急性髖關節滑膜炎簡單有效的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小兒髖關節滑膜炎病例31例,對其診斷與治療經驗作以總結。結果:31例均獲得明確診斷,31例均治愈,隨訪至今,無1例復發,未發現股骨頭骨骺無菌性壞死者。結論:該病診斷明確,治療方法簡單、宜行,療效優良。
關鍵詞:推拿治療 小兒髖關節滑膜炎 臨床體會【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90-02
小兒髖關節滑膜炎,多發生于2-7歲的兒童,是以患兒行走跛行和髖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該病發作較突然,理化檢查多無陽性表現,較易漏診,誤診,臨床治療手段亦較缺乏。筆者根據多年的從醫經驗,收集了31例小兒髖關節滑膜炎的臨床資料,對其臨床表現及推拿治療方法進行歸納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31例,患兒年齡2—7周歲,其中男孩24例,女孩7例,以2—5周歲的低齡兒童多見,并且平時和潑好動,一半以上的患兒在發病前半月左右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就診時間一般為發病后2—7天。
1.2 臨床表現。患兒一側下肢輕度跛行,行走時患肢處于外旋位,其足尖明顯呈外八字狀。該征象多由患兒家長發現,患兒不愿活動患肢,可訴患肢疼痛。查體:矚患兒仰臥,自然伸直雙下肢,可見患髖輕度腫脹,患肢處于外旋位,以雙內踝為參照點,患肢略長于健肢,一般1—2cm,患肢肌力無異常,“4”字試驗陽性,床邊試驗陰性。髖關節X線可見骨盆輕度傾斜,關節間隙略增寬,血沉略增快,C反應蛋白可見陽性,亦有患兒理化檢查均陰性。
1.3 鑒別診斷。小兒髖關節滑膜炎臨床表現單一,缺乏明顯的理化檢查,必須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3.1 兒童股骨頭壞死。該病起病緩,病程長,初期患兒感髖部酸痛,隨著病情的進展,出現髖關節持續疼痛,后期則出現患肢短縮畸形。患肢“4”字試驗(+),股骨頭X線、CT檢查可明確診斷。
1.3.2 坐骨神經注射性損傷。該病患兒有患側臀部注射史,且注射部位不正確、不規范,注射后即感患肢疼痛、麻木,繼而多出現腓總神經的損傷表現,小腿伸肌屬的脛前肌,拇長伸肌,趾長、短伸肌和腓骨長、短肌癱瘓,出現足下垂,行走時足尖離地困難,即跨閾步態,小腿外側和足背感覺消失。較少有出現脛神經損傷的表現,患足不能跖屈和內翻,行走時足跟離地困難,不能以足尖站立,感覺缺失在足底和足外緣。肌電圖檢查可明確診斷。
2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均采用推拿治療,方法如下:患兒俯臥,在患側臀部、下肢后外側部,取池邊、環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侖等穴,進行點按揉搓等手法,其中以髖周為重點,手法宜輕柔適中,時間5—10分鐘,充分放松為度。改患兒為仰臥位,醫者一手扶患側髂嵴,一手握患肢小腿近膝關節處,屈髖30度輕拉患肢,然后屈髖貼近腹部并外旋,再伸直患肢,反復操作3次,在操作的過程中,可聞及“咔嚓”的髖部骨落槽的復位聲音,伸直雙下肢,可見較長的患肢已近正常,輕拍患肢,結束治療。手法每日一次。
3 結果
本組31例病例全部治愈,最短手法治療一次,最長九次。均經一年以上隨訪,無復發。
4 討論
本病原因至今不明,多認為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患兒在發病前半月左右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部分患兒在發病前有下肢過度勞累或扭傷史,如跑、跳、滑倒等。中醫認為本病多由下肢過度外展、外旋使關節囊受到拽傷,股骨頭與髖臼窩之間發生微小移動(骨錯縫),關節樞機不利,或關節外傷后復感外邪,局部氣血瘀滯,寒濕流注所致。
本治療方法,以推拿手法為主,按、揉、點、搓髖周及附近穴位,達到和絡、行氣止痛之目的,并能有效改善髖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進而緩解局部炎癥和款周肌肉痙攣。屈曲、外旋髖關節,能使因拽傷的關節囊皺襞得到舒展,錯縫的關節得到落槽復位,輕度移位的股骨頭能很好地吻合于髖臼窩中,手法操作中的骨落槽音和操作后的雙下肢外旋及較長的畸形得以改善,便是明證。
綜上所述,本法治療小兒髖關節滑膜炎,療效顯著,隨訪無1例發作其他并發癥,是一種簡便、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陸裕樸等.實用骨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
[2]俞大方.推拿治療學.人民衛生出版
[3]王冰如.兒童髖關節滑膜炎的治療觀察.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12,857
[4]楊文博等.兒童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的治療進展.甘肅中醫,2009(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