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鄭氏正骨手法治療橈骨小頭半脫位的療效。方法:自2011年12月-2012年2月,我院橈骨小頭半脫位患兒73例,均采用鄭氏正骨手法復位。結果:本組病例73例,均手法復位成功,復位成功率達100%。結論:橈骨小頭半脫位為常見的骨傷科損傷,對橈骨小頭半脫位進行明確的診斷,采用鄭氏正骨手法治療,加以適當固定,并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均可取得滿意療效。
關鍵詞:鄭氏正骨手法 橈骨小頭半脫位【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95-01
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是嬰幼兒期最常見的肘部損傷,也是骨傷科急癥之一。由于嬰幼兒肘關節在解剖上的特殊性及就診時不合作,常給臨床診斷及治療帶來一定困難,若能明確診斷,合理治療,可減輕患兒痛苦。筆者自2011年12月-2012年2月在四川省骨科醫院急診科采用鄭氏正骨手法治療橈骨小頭半脫位73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中男42例,女31例,年齡最小7個月,最大8歲2個月,其中小于1歲1例(占1.36%),1歲—2歲16例(占21.91%),2歲—3歲17例(占23.28%),3歲—4歲19例(占26.02%),4歲—5歲14例(占19.17%),5歲—6歲3例(占4.11%),6歲—7歲1例(占1.36%),7歲以上2例(占2.74%);左側45例(占61.64%),右側28例(占38.36%);牽拉傷59例,跌倒創傷11例,無明確誘因3例;首次脫位71例,二次脫位2例;傷后就診時間短者20分鐘,長者3小時。
1.2 診斷。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骨傷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ZY/T001.9-94)中的有關診斷標準。①多發于幼兒,患肢有被牽拉史或外傷史。②幼兒哭鬧,患肢不肯活動,亦不能上舉。③患側肘關節無腫脹或輕度腫脹,前臂旋前位,肘關節半屈曲位,旋后活動受限。④橈骨小頭壓痛。
2 治療方法
在不需要麻醉的情況下手法復位,家長抱住患兒坐于膝上,醫生與患兒呈相對位,醫生一手握住肘部,協同固定患肢,拇指置于橈骨頭外側向內、向后按壓,同時一手握住患兒腕部,順勢牽引,持前臂旋前、旋后或小幅度旋轉及屈肘時,醫生拇指可感到明顯的“入臼”感或可聽到清脆的“咯嘣”復位響聲,這時患兒疼痛消失,停止啼哭,患兒能主動上抬患肢及取物,說明復位成功。年齡稍大的兒童則往往需要助手牽拉患者上臂,與術者對立位,用力方向和術者相反,二者稍用力后再做以上操作。復位后可用三角巾懸吊前臂2—3天,指導家長3周內避免牽拉患肢,穿衣服先穿患肢,脫衣服先脫健肢,避免導致習慣性半脫位。
3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骨傷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ZY/T001.9-94)擬定:治愈,局部疼痛消失,肘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未愈,癥狀無改善,上肢不能上舉,前臂不能旋轉。本組病例73例,均手法復位成功,復位成功率達100%,復位成功后,患兒疼痛即刻消失,停止哭鬧,屈肘自如,并能上舉、持物。
4 討論
橈骨小頭半脫位常見于5歲以下的患兒[1],只要肘關節受到任何外力牽拉或肘關節前臂受到擠壓等外力作用時均可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其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由于橈骨小頭環狀韌帶前下方的附著點較薄弱;橈骨頭關節面的平面略向后方遠端傾斜,與橈骨干的縱軸不完全垂直,在肘關節伸直位,手腕或前臂突然受到旋轉動作的縱向牽拉,環狀韌帶下部將產生橫行撕裂,向下活動時,肱橈關節間隙變大,關節囊及環狀韌帶上部由于關節腔的負壓作用,只需滑過橈骨小頭傾斜遠端一部分關節面就可嵌頓于關節間隙,阻止了橈骨小頭復位,造成橈骨小頭半脫位[2]。行走中牽拉小兒患肢肘,大人的前臂多處于旋前位,而小兒則處于旋后位或中立位,在用力提拉患兒時,上臂及身體多伴有少許的內旋動作,而前臂則相反地處于旋后位遭受到牽拉致傷而發生本病。由于小兒肘關節與成人相比較具有關節囊寬大、松弛,環狀韌帶遠端附著于橈骨頸骨膜上相對薄弱,而遭受牽拉的機會多,加上拮抗牽拉的肌力小,故小兒多發生。鄭懷賢教授博采諸家之長,結合多年臨床體驗,歸納出鄭氏正骨12法,摸捏按提拉頂,端送搬搖旋掛。我院急診科采用鄭氏正骨手法治療橈骨小頭半脫位,主要通過摸、旋、按等手法使橈骨小頭發生旋轉,矢狀徑與冠狀徑逐漸轉換,環狀韌帶的松緊度起伏改變,牽拉嵌入關節的韌帶;另一方面,肱橈關節亦參與旋轉,將迫使嵌入的韌帶產生滑移,兩者協同作用,使環狀韌帶被牽出肱橈關節間隙,從而達到滿意的效果。有學者報道,單純使用前臂極度旋后或旋前方法整復橈骨小頭半脫位效果亦可,但有時會出現一次復位不成功,需進行第二次復位[3],重復復位動作,實際上就會出現前臂旋前或旋后的反動作,使得復位的成功率增加。鄭氏正骨手法為手持前臂旋前、旋后或小幅度旋轉及屈肘時即能成功復位,本組病例73例,均一次復位成功,復位成功率達100%。在本組病例中,牽拉傷59例,跌倒創傷11例,占95.89%,故筆者認為,只要存在足夠得外力,撕裂環狀韌帶,特別是旋轉性牽拉外力,均能導致橈骨小頭半脫位,而與前臂處于的體位關系不大。本組病例男女比例及左右比例相差較大,考慮可能是男孩較女孩活潑好動,中國人以右利手多,被他人牽拉時常用右手牽拉小兒左手,或摔倒時以右上肢首先做自我保護。
橈骨小頭半脫位為常見的骨傷科損傷,對橈骨小頭半脫位進行明確的診斷,采用鄭氏正骨手法治療,加以適當固定,并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均可取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888
[2]李華南.手法治療兒童橈骨小頭半脫位125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6,5(15):32-33
[3]郭永昌.手法治療兒童橈骨小頭半脫位260例[J].中國現代醫生,2007,10(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