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冰敷療法對壓瘡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科有壓瘡的患者13例。男性4例,女性9例,年齡最小4歲,最大77歲,平均年齡48.4歲,根據國際標準將壓瘡分為4級,對1~3級的壓瘡進行治療。13例患者共30處壓瘡,包括耳朵、膝關節周圍、腳趾以及背部和臀部,以治療前壓瘡直徑大小作為測量指標,采取前后對照治療,統計學方法采用配對t檢驗。結果:30處壓瘡中治愈23處,根據不同等級壓瘡平均治愈天數分別為1期=3.1天;2期=7.0天;3期=9.1天。結論:在本研究看來冰敷療法對于2期壓瘡有很好的療效,但對1級和3級作用不明顯,但是本次研究樣本量小。還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臨床試驗支持。
關鍵詞:壓瘡 冰敷療法 臨床研究【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00-02
長期以來,壓瘡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它是長期臥床患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研究者多從病理、生理學角度出發,認為壓瘡發生的本質是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引起神經營養紊亂、血液循環障礙乃至局部組織持續缺血,最終導致軟組織壞死。壓瘡多發生在處于單向壓力的體表區域。[2]發生近年新的觀點認為,壓力、剪切力的直接作用聯合其他內因外因共同導致了壓瘡的產生,內部因素包括體重、體溫、表皮濕度、營養不良等,外部因素則為局部衛生環境、皮膚接觸面環境、臥床姿勢等。[3]目前臨床上治療壓瘡的方法和藥物多種多樣,許多治療措施在沒有充足的臨床證據支持的情況下被廣泛應用。[4]近年來,冰敷療法在很多領域如急性創傷,表皮疾病等都應用廣泛[5],冰敷可以降低局部組織的溫度,消除腫脹,促進血液循環和組織愈合[6],但它對于壓瘡的療效報道很少。為此我們對在我院住院的患者進行了一項前后治療對照研究探討冰敷療法對壓瘡的療效。
1 材料和方法
選取我科有壓瘡的患者13例。男性4例,女性9例,年齡最小4歲,最大77歲,平均年齡48.4歲,按根據國際標準將壓瘡分為4期[7],對1~3期的壓瘡進行治療。13例患者共30處壓瘡,包括耳朵、膝關節周圍、腳趾以及背部和臀部,其中4期壓瘡和伴有糖尿病的壓瘡患者被排除在本次治療范圍外。30處壓瘡中Ⅰ期12例Ⅱ期14例Ⅲ期4例,以治療前壓瘡直徑大小作為測量指標,采取前后對照治療,并記錄每一期壓瘡治愈的天數。統計學方法采用配對t檢驗,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
Ⅰ期:非蒼白性發紅,皮膚完整,發紅,與周圍皮膚界限清楚,壓之不褪色,常局限于骨凸處。Ⅱ期:部分皮層受損部分表皮受損,皮膚表淺潰瘍,基底紅,無結痂,也可為完整或破潰的血泡。Ⅲ期:全層皮膚缺失全層皮膚缺失,但肌肉,肌腱和骨骼尚未暴露,可有結痂、皮下隧道。Ⅳ期:全層組織缺失,全層皮膚缺失伴有肌肉,肌腱,和骨骼的暴露,常有結痂和皮下隧道。
操作步驟:
首先將適量冰塊裝入尼龍袋中,壓瘡區域用無菌紗布覆蓋,將冰塊敷于患處,持續5分鐘后拿走冰塊,除去無菌紗布,再在壓瘡表面敷上含有慶大霉素溶液的紗布。每天3~5次。
2 結果
30處壓瘡中治愈23處,根據不同分期壓瘡平均治愈天數平均分別為Ⅰ期3.1天;Ⅱ期7.0天;Ⅲ期9.1天。配對t檢驗結果顯示Ⅰ期和Ⅲ期壓瘡前后治療直徑變化沒有明顯差異(tⅠ=0.16,P>0.05;tⅢ=0.68,P>0.05)但Ⅱ期壓瘡治療前后差異明顯(t=2.25,P<0.05)。(表1)。
表1 治療前后壓瘡直徑變化和相關統計量
Ⅰ期(12例)Ⅱ期(14例)Ⅲ期(4例)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3.1±2.4)mm(13.0±2.6)mm(16.4±3.3)mm(14.0±2.4)mm(19.7±2.9)mm(18.8±2.7)mmt=0.16t=2.25t=0.68P>0.05P<0.05P>0.05 單位:mm均數±標準差。
3 討論
壓瘡是長期臥床患者嚴重并發癥之一,數據顯示壓瘡在重癥患者的發生率為17.4%~18.6%。壓瘡治療過程十分復雜,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不適。研究顯示,在每10名重癥患者中就有1名患者有壓瘡,可見其發生率之高[7]。
冰敷療法的機理系冷效應作用原理,促進血管收縮,降低組織滲透,減降組織張力,降低耗氧量,從而減輕或抑制水腫,滲出,出血等創傷所致主要病變。冰敷療法通過收縮血管保證熱量不被喪失,一段時間后,血管在不斷地根據外環境選擇性收縮或者舒張,直到最后發生血管舒張。慢性損傷中有促進組織修復,緩解組織粘連,減輕瘢痕組織的壓迫作用,促進腫脹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代謝。關于冰敷的理論機制、實踐價值的研究可在實際應用中進一步充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冰敷療法對于Ⅱ期壓瘡有很好的療效,但是Ⅰ期和Ⅲ期壓瘡療效無明顯差異。但是由于樣本量小,單純這一結果并不能對冰敷的效果下定論。根據患者的體重,疾病情況和活動程度在治療期間采取相應的營養補給措施。然而這一治療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冰敷療法治療壓瘡的有效性,是一項值得推廣的療法。
參考文獻
[1]Allcock, N, Wharrad, H, Nico]lson, A. Interpretation of pressure-sore prevalence.[J] International Advanced Nursing, 1994,20(6):37-45
[2]陸微,溫嬪,謝暉等.臨床壓瘡護理預防及基礎循證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4):247-249
[3]Barratt, E. Putting risk calculators in their place. [J]Nursing Times,1987, 83(2):65-70
[4]葛兆霞.壓瘡護理的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6,2(2):
80-83
[5]Bergstrom, N., Demuth, P.A.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Braden scale for predicting pressure sore risk. Nursing Clinics ofNorth America,1987,22:417-428
[6]宋艷玲,林有.冰敷療法在運動創傷中的應用[J].冰雪運動,2005,1(1):41-42
[7]Bergstrom,N., Braden, B., Laguzza, A, et al The Braden scale for predicting pressure sore risk. [J]Nursing Research, 1987,36:2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