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心臟外科直視手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臨床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0例心臟外科直視手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并發癥多出現于術后3~5d內,占83.33%,其中并發喉返神經損傷36.67%,膈神經麻痹23.33%,橈神經損傷13.33%,坐骨神經損傷6.67%,腓總神經損害13.33%,Horner綜合征3.33%,多發周圍神經損傷3.33%。保守治療27例,手術治療3例。術后14d有28例患者癥狀有效改善,隨訪6個月后23例治愈,1例多發性周圍神經炎預后較差,1例術后死亡,死亡率3.33%。結論:心臟外科直視手術后應,高度重視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及早發現,及早正確治療,并做好相關預防措施,降低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發病率,以此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心臟外科手術 周圍神經系統 并發癥 預后【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01-02
心臟外科直視手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是臨床常見多發病,若處理不當可誘發呼吸衰竭、嗆咳甚至引起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1]。為此本文將回顧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0例心臟外科直視手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其宗旨是為進一步加強對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的預防提供理論基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0例心臟外科直視手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65歲,平均年齡34.3±2.4歲。患者為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其中手術方法為: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矯正術19例,冠狀動脈搭橋術3例,瓣膜置換術6例,主動脈夾層大血管術2例;手術方式:體外循環下行外科手術29例,動脈導管未閉外科縫扎術1例。主動脈阻斷時間0~120min,平均63.5±2.4min,呼吸機輔助時間10~220h,平均55.9±10.6h。
1.2 方法。收集本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2 結果
2.1 周圍神經系統術后并發癥。并發癥出現于術后3~5d內25例(83.33%),6~14d內3例(10%),15~30d內2例(6.67%)。其中并發喉返神經損傷11例(36.67%),膈神經麻痹7例(23.33%),橈神經損傷4例(13.33%),坐骨神經損傷2例(6.67%),腓總神經損害4例(13.33%),Horner綜合征1例(3.33%),多發周圍神經損傷1例(3.33%)。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臨床表現為受損神經支配運動或感覺等自主神經功能異常。
2.2 治療及預后。所有患者均給予營養神經,激素治療,并加強患者肢體功能訓練。保守治療27例,3例行膈肌折疊手術治療。術后14d有28例患者癥狀有效改善,隨訪6個月后23例治愈,1例多發性周圍神經炎預后較差,1例術后發生呼吸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死亡,死亡率3.33%。
3 討論
據相關醫學研究報道,心臟外科直視手術常因再灌注損傷誘發神經系統發生病變,導致神經細胞異常,或灌注后出現輕微栓塞,其發病率在17~55%,死亡率在3%~10%之間[2]。本文研究中,對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等患者對癥給予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矯正術、冠狀動脈搭橋術、瓣膜置換術、主動脈夾層大血管術。術后并發喉返神經損傷、膈神經麻痹、橈神經損傷、坐骨神經損傷、腓總神經損害、Horner綜合征、多發周圍神經損傷。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臨床表現為受損神經支配運動或感覺等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其中11例喉返神經損傷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發音異常,嗆咳;7例膈神經麻痹患者表現為低氧血癥,呼吸出現異常;4例橈神經損傷患者表現為手部運動障礙;2例坐骨神經損傷患者表現為無跟腱反射,患肢肌力減弱;4例腓總神經損害患者表現為足內翻,無力;1例Horner綜合征表現為頸交感神經干損傷;1例多發周圍神經損傷患者表現為雙下肢進行性乏力。分析可能是因患者手術耐受能力較差、嚴重肺部感染、再次氣管插管及開胸等危險因素,致使在術中造成麻醉穿刺損傷、缺氧、氣管插管、機械牽拉、低溫、體位擺放不當等,而造成神經系統并發癥。
本文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心臟外科直視手術進行治療,若患者手術耐受較低,并有重度肺部感染、重度肺動脈高壓癥狀,同時術中出現體外循環的低溫狀況及電刀灼傷,這些均可能是引起術后出現低氧血癥,呼吸出現異常等膈神經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3]。針對上述誘發膈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病原因,應增加患者手術耐受,積極抗感染、降肺壓,并盡可能地減少電刀的灼傷范圍及保留胸腺,嚴格做好心包面、膈面的保護措施,若患者術后出現低氧血癥等呼吸異常,應積極加強給予抗感染、吸痰等對癥治療。若發現患者出現膈肌麻痹,應立即給予營養神經等治療,必要時及早給予手術治療[4]。
本文并發喉返神經損傷的發生率最高,占36.67%。分析可能是由于主動脈弓降部手術、二次氣管插管、PDA縫扎等因素造成[5]。對此應規范插管,盡可能減少氣管插管的次數及降低氣管切開率;在行主動脈弓降部手術時,應熟練掌握喉返神經生理解剖結構關系,術中嚴格操作,盡可能減少牽拉失誤而對喉返神經造成損傷,同時避免肺部感染[6]。
若患者體位擺放不當,會引起術后出現橈神經損傷、坐骨神經損傷及腓總神經損害,這是由于體位不當,而壓迫臀部、腋部、四肢,若手術方法采用體外循環下低溫狀態或手術時間較長,會進一步加重橈神經、坐骨神經及腓總神經損害[7]。對此術前應正確擺放手術體位,保持體溫,監測患肢末梢體溫,術后積極監測患者有無神經功能異常臨床表現,若發現異常,應給予營養神經治療,并進行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必要時應用激素治療[8,9]。
本文研究中,出現1例多發性周圍神經損傷,分析與患者全身炎癥關系較為密切,若患者術后營養支持不足,會進一步加重周圍神經損傷;本文研究中,出現1例Horner綜合征,分析原因可能是鎖骨下靜脈穿刺失誤造成的。對此在治療與預防中,應給予營養神經治療,加強術后營養支持,并規范手術操作及術中相關護理[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多出現于術后3~5d內,占83.33%,經過營養神經,激素治療,并加強患者肢體功能訓練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術后14d有28例患者癥狀有效改善,隨訪6個月后23例治愈,1例多發性周圍神經炎預后較差,1例術后發生呼吸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死亡,死亡率3.33%。結果提示,對心臟外科直視手術患者應高度重視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及早發現,及早給予相應治療措施,并于術前、術中積極預防神經損傷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心臟外科直視手術后應,高度重視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及早發現,及早正確治療,并做好相關預防措施,降低術后周圍神經系統并發癥發病率,以此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瑞起金,黃方炯,許尚棟.心臟手術中的神經系統監測[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9,03(12):109
[2]張富軍,于布為.心臟手術后的認知功能障礙[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06,04(18):203
[3]劉晶,孟蕾,丁璐,等.心臟外科患者ICU治療期間精神障礙相關因素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1(10):284
[4]胡適,卿恩明.心臟手術與認知功能障礙[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1,01(15):236
[5]何家賢.心臟外科術后腦損傷相關危險因素臨床研究探討[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02(16):195
[6]郝詠剛,顧松,翟英慧,等.5例肺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后神經系統障礙的臨床特點及原因[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1,07(02):163
[7]劉文彬,李毅,蔡莘,等.高齡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國廠礦醫學,2008,21(02):126
[8]劉波,谷天祥,師恩祎,等。神經系統并發癥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外科治療[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9,06(05):182
[9]何家賢.心臟外科術后腦損傷相關危險因素臨床研究探討[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02(11):296
[10]劉晶,孟蕾,丁璐,等.心臟外科患者ICU治療期間精神障礙相關因素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1(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