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重癥手足口病機械通氣臨床特點及救治經驗。方法: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2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且對所有患者進行接卸通氣治療。結果:52例患兒中治愈人數為47例,死亡人數為2例,有3例患兒因經濟問題放棄治療。結論:機械通氣治療小兒重癥手足口病,可以有效的提高治愈率,減輕患兒臨床癥狀,作為治療重癥手足口病是安全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臨床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重癥 手足口病 機械通氣 臨床特點【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18-01
手足口病是因計提內腸道病毒導致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病人群為3歲以下或者學齡前兒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手部、足部、口部等均會出現皰疹,還有部分患兒會出現肺水腫、腦脊髓炎、腦炎、腦膜炎等癥狀,部分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進展速度較快,短期內容易出現休克、昏迷、抽搐、發紺、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呼吸困難等表現,若不給與及時的救治,會增加病死率[1]。本次試驗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52例重癥手足口病患者,對所有患者均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詳細情況如下文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2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范圍在10個月-45個月之間,平均年齡為(24.85±2.1)個月,病程范圍為1-10天,平均病程為(4.8±1.5)天。所有患者均伴有血糖高、血壓高、出冷汗、呼吸淺快、四肢涼、無力、肢體抖動較劇烈、精神較差等癥狀,且均有發熱及手足位置出現皮疹及口部有黏膜疹等癥狀。所有患兒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①休克等循環功能表現不全面;②出現肺部啰音、血性泡沫痰、呼吸困難、發紺;③腦疝,且頻繁出現昏迷、抽搐[2]。
1.2 方法。
常規檢查:所有患兒在進行治療前均需要進行常規檢查,X線片胸部檢查后,有7例患兒出現胸腔積液,有20例患兒出現斑片陰影,有10例患兒出現肺不張,有15例患兒出現雙肺紋理增多。血氣分析:45例患者表現正常,有3例PaCO2>50mmHg,有4例患者PaCO2<50mmHg。血常規檢查:有18例患兒心酶明顯升高,有10例患兒出現肌鈣蛋白升高,有24例患兒白細胞升高>15×109/L。
常規治療方法:靜脈注射2mg/kg丙種球蛋白,分兩天進行給與,靜脈注射2mg/kg的甲潑尼松龍,連續使用3-5天,靜脈推注20%甘露醇0.65mg/kg,每隔6小時使用一次,同時根據患兒的肺循環、血壓等變化選擇使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米力農等藥物,若是出現血糖嚴重升高,可給與患兒胰島素,若是發生繼發性感染,應給與抗生素治療。
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所有患兒均給與機械通氣進行輔助治療,首先將呼吸機進行參數設置,呼吸模式輔助/控制通氣及壓力控制通氣A/C,呼吸頻率為20次/分鐘-40次/分鐘,呼吸比1.1-1.5,吸氣峰壓:20-35mmH2O,呼吸未正壓:6-16cmH2O,吸入氧濃度:60%-100%,經口氣管進行插管,并給與患兒進行麻醉管,同時給與2-4μg/(kg·h)芬太尼和0.1-0.5mg/(kg·h)咪達唑侖,最后對呼吸機的參數進行調節,撤機拔管,根據患兒的動脈血氣分析的結果調整呼吸機參數,且機械通氣時間在24小時-12天,等患兒各項生命指征穩定之后飛魚托管機0.5-2小時,再拔出氣管導管[3]。
2 結果
52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中有壓力控制/輔助通氣模式下有47例患兒通氣時間為1-10天內拔管,治愈率高達90.38%,2例患兒死亡,通氣時間范圍在6小時-17小時,3例患兒因為經濟負擔較重,放棄治療。詳情見表1。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限制性疾病,大部分患兒在1周之內便可痊愈,只有少數患兒會發展成重癥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患兒當發展到重癥時應給與呼吸機輔助師治療重癥手足口病關鍵的環節,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在為患兒進行機械通氣時,不需要進行頻繁的氣道高壓警報,不需要進行頻繁的吸痰,防止肺泡萎縮,導致患兒出現肺不張,低氧血癥;若是肺水腫得到控制,應將呼吸機的參數下調,做好撤機的準備。
綜上所述,經過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進行機械通氣救治,可有效維持循環穩定,保護好患兒心肌細胞及腦細胞,控制血糖平衡,降低危重患兒病死率。
參考文獻
[1]田輝,劉志軍,張保軍等.重癥手足口病機械通氣61例臨床特點及救治經驗[C].//山東省第七屆危重病醫學大會論文集.2010:210-215
[2]李玉萍.小兒重癥手足口病528例臨床特點與救治[J].中國實用醫刊,2010,37(15):48-50
[3]張申,華穎,何勇等.重癥手足口病早期臨床特點和救治體會[J].現代醫學,2009,37(5):36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