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肌電圖檢查對臨床常見的手部麻木的診斷價值。方法:采用NDI-200P+神經電檢診儀檢查100例有明確的手部麻木、刺痛或憋脹等癥狀的患者,對肌電圖結果進行分析。結果:100例患者中診斷腕管綜合征63例,肘管綜合征17例,周圍神經受損5例,頸部神經根受損7例,肌電圖結果正常8例,肌電圖總檢查陽性率92%。結論:肌電圖檢查對手部麻木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實用性。
關鍵詞:手部麻木 肌電圖檢查 疾病診斷【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42-02
手部麻木、刺痛或憋脹是骨科和神經內科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對于有典型癥狀和體征的患者,做出正確診斷并不困難。而對于癥狀和體征不典型的患者,認斷就比較困難。肌電圖的應用,為臨床提供了比較可靠的診斷依據。本文回顧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肌電圖檢查的100例有明確的手部麻木、刺痛或憋脹等癥狀的患者資料,旨在探討肌電圖檢查對于有手部麻木等癥狀患者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女性57例,男43例;年齡25~75歲,平均52歲;病程20天~10余年,平均2.5年。其中47例患者自覺單側手和/或雙側手橈側三個半手指麻木、疼痛、夜間加重、甩手后癥狀緩解;21例患者訴單手或雙手五個手指均麻木、甩手后未緩解;25例患者僅有指尖較輕的麻木、刺痛;7例患者在手部麻木的同時伴有大魚際肌萎縮。
1.2 檢測方法。采用NDI-200P+神經電檢診儀,使用同心圓針、表面電極、表面刺激器等進行檢測。測定前皮溫達30℃左右,室溫18~25℃。檢測項目: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檢查采用同心圓針在肌腹處記錄,在近端神經干給予電刺激,獲取潛伏期(LAT)、波幅(AMP)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刺激強度達到超強;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檢查采用順向檢查法測定,得到LAT、AMP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刺激強度以引出神經電位幅值不再增長為宜。用同心圓針測定肌肉的靜息電位、輕用力及重用力時的運動單位電位。異常標準:MCV、SCV減慢,LAT延長,AMP降低或消失視為神經傳導異常;被檢肌肉靜息時出現兩處以上的纖顫和/或正銳波,輕用力運動單位電位時限增寬、波幅增高,募集呈單純相視為神經源性異常。
2 結果
本組100例患者中,總檢查陽性率92%。正中神經僅感覺神經傳導異常9例、正中神經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均異常54例、拇短展肌出現神經源性損害6例;尺神經僅感覺神經傳導異常2例、僅運動神經傳導異常5例、運動傳導及感覺傳導均異常10例,小指展肌和/或尺側腕屈肌出現神經源性異常7例;在三個或三個以上肢體發現神經傳導異常伴或不伴有神經源性損害5例;頸部神經根支配區肌肉及頸部椎旁肌呈神經源性損害伴或不伴有神經傳導異常7例;肌電圖檢查未見顯著異常8例。具體肌電圖診斷情況見表1。
3 討論
手部麻木是在骨科、神經內科就診的患者最常見的主訴之一,手部麻木可見于單根神經嵌壓、周圍神經病變、頸部神經根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等。
腕管綜合征的病理生理改變是以節段性脫髓鞘為主,病變進一步發展,則會繼發軸索變性[1],肌電圖表現為正中神經遠端節段感覺傳導和/或運動傳導異常,而同側手尺神經遠側節段及正中神經近側節段相對正常,嚴重病例,拇短展肌可顯示失神經改變[2]。肘管綜合征的病理生理改變以節段性脫髓鞘為主,神經傳導檢測可發現跨肘的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減慢超過10m/s[1]。周圍神經受損由多病因引起,多同時損害四肢的運動神經和/或感覺神經。肌電圖檢查可以為頸部神經根受損提供定位診斷依據。如果不同周圍神經同一神經根支配的肌肉出現神經源性損害,應考慮為根性受損[3]。肌電圖表現為在頸椎旁肌以及遠端支配區肌肉中可探測到纖顫電位、正銳波,神經傳導檢測常不能顯示有明顯的異常[2]。該研究有8例肌電圖未發現顯著異常,可能與患者手部癥狀出現時間尚短有關,也可能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在常規肌電圖檢測中無明顯陽性發現。
綜上所述,肌電圖作為手部麻木患者的首選檢查方法,為臨床作出正確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可以避免延誤病情或者進行不必要的手術。肌電圖檢查是一項卓越的神經及肌肉病變輔助檢測手段,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黨靜霞.肌電圖診斷與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6,218
[2]盧祖能,曾慶杏,李承晏,余紹祖.實用肌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79-880,799
[3]湯曉芙.臨床肌電圖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