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42例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過程中發生低血壓的概率,分析其發生的原因。為臨床預防低血壓提供依據,實施有效的護理。結果表明多數患者在透析后3小時左右發生低血壓,通過及時的調整溫度、電導度、血液流速等方法,多數患者能堅持到最后透析結束。
關鍵詞:血液透析 低血壓 發生原因 處理方案【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45-01
血液透析是指將患者的血液引流至體外循環,通過體外循環裝置模擬腎臟的部分功能,排除血液中的毒素、代謝產物及多余水分的過程。透析中低血壓是指平均動脈壓比透析前下降30mmHg以上,或收縮壓降至90mmHg以下[1]。低血壓作為透析并發癥中最常見最重要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為25%~50%,并隨著患者老齡化及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增多而成上升趨勢。[2]
1 患者資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院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25-85歲,平均55歲;透析次數3135次發生低血壓627次,發生率為20%。出現低血壓后給予高滲葡萄糖,輸入生理鹽水,降低透析液溫度,調整電導度等對癥治療后多數患者血壓能恢復并能完成透析。
2 發生原因
2.1 脫水量?;颊咴谕肝鲩g期水攝入過多,致使脫水總量過多,組織的血液來不及回流入血管,使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致使血壓下降。
2.2 心臟功能異常。慢性腎衰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臟損害,心血管神經功能異常,心臟泵血功能降低,血壓出現不穩定。
2.3 透析前服用降壓藥物。
2.4 透析器膜的生物相容性差。
2.5 透析中進餐。當病人透析到2、3個小時后就有饑餓感,因而進食。這時血液從新分布,消化系統的血流量增加,外周體循環的血流量減少,致使血壓下降。
2.6 營養不良、貧血。
3 低血壓預防措施及處理
3.1 透析中密切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如出現頭昏、腹痛、打哈欠、出汗、肌肉痙攣、聲音嘶啞、看東西模糊、心悸等[3],及早采取措施,可有效減少患者低血壓的發生。尤其要注意透析中脫水量過多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心臟功能不全者。
3.2 控制脫水量。當患者出現低血壓時立即暫停超濾使患者頭低平臥位,同時靜脈推注高滲溶液如50%葡萄糖,(糖尿病患者應慎用)或靜脈回輸生理鹽水100~200ml[3],待血壓穩定后再繼續透析。同時要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是不是身體長好了,干體重增加了。醫生要及時修改病人干體重,為下次透析提供基數。
3.3 改變透析模式。一般情況下我們都采用平均脫水(各單位時間內脫水值不變),但對于某些體重增長過多,出現心衰患者可先在第一個小時采用單超,以后3小時采用平均脫水。對于頑固性低血壓者可在透析結束前半小時適當提高透析液鈉的濃度和降低透析液溫度至35~36度,或者改用透析濾過,腹膜透析等。
3.4 合理服用降壓藥。透析前一般不建議使用降壓藥,對于個別在透析中血壓會升高的特殊患者,可減量服用降壓藥。
3.5 在透析器的選擇上盡量選擇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初次使用時做到透析器充分預沖,血流速度要慢,密切觀測,積極預防首次使用綜合癥的發生。
3.6 合理安排進餐。在透析過程中進餐最好安排在透析前1-2小時,避免進食過多過快。因為在此階段水分的丟失只占20%~40%,即便有部分血液入消化系統,但對外周有效循環血容量影響也不大。同時進餐后水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還起到了補充血容量的作用。但對于血壓低于110/60mmhg時,最好勸導患者不要進食。
3.7 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鼓勵患者進食優質蛋白、必須氨基酸、維生素等,避免喝過多的水和飲料,限制鹽分的攝入,高K水果的攝入等。
4 成效
我科室采納此預防措施,對患者采取相應護理及對癥治療后,發生低血壓不到10%,發病率明顯低于從前,患者生活質量也明顯提高。
5 結語
透析性低血壓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于經常發生低血壓的患者,護士應采取個體化護理,并注意觀察低血壓先兆,及早采取干預措施,可有效減少透析患者低血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2010血液透析凈化標準
[2]文艷秋.實用血液凈化護理
[3]護理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壓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