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預后的影響因素,以供參考。方法:選擇我院2007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比較死亡與存活患者性別、年齡、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是否行機械通氣、發病至確診時間、確診時APACHEⅡ評分、氧合指數、血清白蛋白、血尿素氮、C-反應蛋白下降等因素的差異。結果:74例ARDS患者中死亡40例,死亡率為54.05%?;颊哳A后與性別、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是否行機械通氣等因素無關,與年齡、確診時APACHEⅡ評分、氧合指數、血清白蛋白、血尿素氮、C-反應蛋白下降等因素有關。結論:早期診斷對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預后十分關鍵。
關鍵詞: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預后 影響因素【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70-0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死亡率較高。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可有效減輕肺水腫、清除炎性介質、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明顯改善患者預后。我院探討了與預后相關的危險因素,旨在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參考,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7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原發疾病包括重癥肺炎11例、感染性休克4例、肺挫傷18例、嚴重燒燙傷22例、外科手術后19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全部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1],同時排除未成年人、心源性肺氣腫、轉入呼吸重癥監護室后24h內死亡、臨床資料不全等患者[2]。
全部患者確診后均給予抗感染、祛痰、平喘、解痙、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等治療[3]。治療后全部患者中死亡40例,死亡率為54.05%。
1.2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錄入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性別比、下呼吸道感染率、機械通氣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預后與性別、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是否行機械通氣等因素無關。
與存活組比較,死亡組患者年齡較大、確診時APACHEⅡ評分較高、氧合指數較低、血清白蛋白水平較高、血尿素氮水平較低、C-反應蛋白下降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預后與年齡、確診時APACHEⅡ評分、氧合指數、血清白蛋白、血尿素氮、C-反應蛋白下降等因素有關。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影響因素存活組(n=34)死亡組(n=40)性別(男/女)18/1621/19年齡(歲)45.12±12.3658.54±11.66*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例數(%)]9(26.47)10(25.00)機械通氣[例數(%)]12(35.29)14(35.00)發病至確診時間(d)11.63±3.755.84±2.02*確診時APACHEⅡ評分14.36±2.9820.88±3.85*確診時氧合指數(mmHg)153.74±32.65113.25±45.76*確診時血清白蛋白(g/L)27.67±4.4122.84±5.11*確診時血尿素氮(mmol/L)5.95±1.766.52±2.32*C-反應蛋白下降[例數(%)]33(97.06)12(30.00)* 注:與存活組比較,*P<0.05。
3 討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危急重癥,涉及各個臨床學科。在嚴重感染、休克、創傷、大面積燒燙傷等非心源性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肺泡上皮細胞、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等損傷,發生瀑布式炎癥級聯反應,造成彌漫性肺間質和肺泡水腫。Ⅰ型肺泡上皮細胞大面積壞死、脫落,引起肺泡塌陷,從而導致急性肺容積減少、通氣/血流比例失調,臨床表現為進行性低氧血癥、呼吸窘迫等,晚期常誘發多臟器功能衰竭等而導致患者死亡[4]。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預后與多種因素有關。老年患者肺組織彈性較差,肺功能降低,咳嗽反射減弱,同時對藥物治療的反應性也較差,因此預后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大,發生預后不良的幾率就越大。
從發病至確診時間的長短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預后影響較大。確診時間越長,患者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越高,患者死亡率越高。
確診時APACHEⅡ評分小于18分者一般提示預后不良,此類患者呼吸道纖毛運動減弱或消失,肺泡自潔能力下降,咳嗽反射受道抑制,導致大量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而堆積于呼吸道,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感染的風險性,APACHEⅡ評分越低,確診時氧合指數越低,發生預后不良的幾率就越大。
C-反應蛋白是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時,炎性因子刺激肝臟、上皮細胞等產生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情的變化。治療后C-反應蛋白水平下降,表示炎癥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反之則表示預后不良[5]。
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診斷對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預后十分關鍵。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4):343~349
[2] 李文元,丁士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0(3):93~95,99
[3] 趙晉榮.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預后指標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3):314~315
[4] 槐永軍,張紹敏,馬壯,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預后的影響因素探討[J].臨床軍醫雜志,2010,38(6):943~945
[5] 盧樹標,蔡紹曦,張超,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預后因素的臨床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9,29(1):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