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奧美拉唑口服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通過對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經門診胃鏡檢查證實的10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奧美拉唑口服治療,評估分析其療效及并發癥。結果:本組病例服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7天,上腹痛癥狀緩解,總有效率為92.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結論:口服奧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效果良好,基層醫院臨床上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奧美拉唑 消化性潰瘍 治療【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78-02
消化性潰瘍是以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性病變為主的一種消化系統常見病,可分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因其潰瘍形成與胃酸與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命名。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等癥狀,并反復發作,常呈慢性經過。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致病病因有:①胃酸分泌過多;②胃黏膜防御功能障礙;③幽門螺桿菌感染[1]。目前基層醫院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藥物有組胺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的第一代產品。奧美拉唑作用機理:通過特異性地抑制胃黏膜泌酸細胞壁細胞的關鍵酶H+-K+-ATP酶(簡稱“質子泵”),質子泵是胃酸分泌最后步驟關鍵酶,抑制此酶使其失活不可逆,H+不能從胃黏膜壁細胞內轉運至胃腔,從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即抑制質子泵的活性來控制胃酸的分泌,其抑酸作用強而持久[2]。奧美拉唑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胃酸相關性疾病,奧美拉唑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具有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及服用方便等特點[3]。
現選擇本院胃鏡檢查證實的10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口服治療的方法,臨床上取得較好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提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門診胃鏡檢查證實的10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齡20~70歲,平均41.5歲。患者主要表現有上腹部疼痛,且上腹痛可為進食或抗酸藥所緩解。經胃鏡檢查證實為胃潰瘍40例,十二指腸潰瘍60例,胃鏡下檢查顯示潰瘍直徑2mm~15mm,潰瘍數量為1~2個。筆者本組所有病例口服奧美拉唑治療前2周內禁止應用抑酸藥物H2受體拮抗劑與促胃腸動力劑,接受治療前臨床檢查均無嚴重器質性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肝炎肝硬化、腎臟疾病等。
1.2 治療方法。奧美拉唑腸溶膠囊,一次20mg,一日一次,患者于早晨空腹服用,14天為1療程,共2個療程,患者服用期間禁止使用可能影響奧美拉唑療效的其他藥物,如雙香豆素、華法林、地西泮、苯妥英鈉、H2受體拮抗劑等。所有病例在療程治療結束后均經胃鏡復查,觀察潰瘍的愈合情況。
1.3 療效判定。臨床療效判定標準:若在療程治療結束后癥狀消失,胃鏡下檢查見潰瘍愈合消失,僅存在輕度炎癥為顯著;若在療程治療結束后臨床癥狀減輕,胃鏡下檢查見潰瘍病灶存在炎癥,潰瘍面積縮小50%以上或潰瘍數量減少為有效;若在療程治療結束后癥狀無改善,胃鏡下檢查潰瘍面積縮小不及50%或未愈合為無效。在療程治療結束后統計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的不良反應。
2 結果
本組100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療,其中40例胃潰瘍患者顯效20例,有效16例,無效4例,胃腸潰瘍有效率未90.0%;60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顯效30例,有效26例,無效4例,十二指腸潰瘍有效率93.3%;消化性潰瘍總有效率為92.0%。本組病例完成療程后,出現1例輕微頭痛,1例口干,1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出現皮疹患者口服特非他定片1天后出現皮疹消退,出現輕微頭痛者、口干者均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癥狀自行消失。所有病例在療程治療前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與治療后復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進行對比,發現兩者無明顯異常。
3 結論
通過對本組10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治療的觀察分析,發現奧美拉唑能夠迅速緩解上腹痛、上腹部不適、反酸、噯氣等臨床癥狀,能夠促進消化性潰瘍的潰瘍病變的修復。口服奧美拉唑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且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安全有效,患者使用方便,基層醫院臨床上有推廣應用價值。
4 討論
急性膽囊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急性膽囊炎是由于膽囊管梗阻和細菌感染引起的膽囊炎性疾病,其主要病因目前認為:膽囊出口梗阻、膽囊組織低血流灌注、胰液向膽道反流、膽汁淤滯、膽鹽濃度增高、細菌感染等。急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為右上腹部疼痛,可向右側肩胛部或背部放射,可伴惡心、嘔吐、厭食、便秘、發熱等癥狀,常常因飽餐、進食肥膩食物誘發。查體:右上腹部有壓痛,無反跳痛,墨菲氏征陽性。超聲檢查顯示膽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或毛糙,明顯水腫時見“雙邊征”,膽汁透聲差,部分膽囊內見強回聲光團后伴聲影等改變。實驗室檢查:血球分析示白細胞升高,血清丙氨酸轉移酶、堿性磷酸酶常升高。急性膽囊炎需要鑒別的疾病有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腺炎,高位急性闌尾炎、肝膿腫、膽囊癌、結腸肝曲癌或小腸憩室穿孔、急性肝炎、右側肺炎、胸膜炎等。西醫保守治療包括:抗感染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鈉、左氧氟沙星等,利膽治療用茴三硫、鵝去氧膽酸、苯丙醇、消炎利膽片等,解痙止痛用阿托品、維生素K3等,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如缺鉀補氯化鉀、缺鈣補鈣等,脫水給予補液支持治療等。中醫則認為是情志刺激,肝失條達,膽失疏泄所致;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內蘊所致。根據中醫理論,筆者采用清熱化濕、舒肝利膽之法,方中柴胡、郁金舒肝利膽,枳實、青皮行氣解郁,黃芩、黃梔子清熱瀉火,金錢草、海金沙清熱利濕,大黃、芒硝泄熱通下,甘草柔肝緩急調和諸藥。如此配伍共奏舒肝利膽、行氣解郁、清熱瀉火之功效。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證明:柴胡、郁金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黃梔子、黃芩均有利膽作用,黃芪、大黃增加膽汁分泌,黃梔子還能收縮膽囊。
參考文獻
[1]陸在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83
[2]陳孝治,張超,朱運貴.藥物處方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586
[3]邱書萍.奧美拉唑的藥物研究及最新應用進展[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10):1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