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發生情況,分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并發DVT的臨床特點。方法:連續調查2007年03月~2012年04月入住我院神經外科的515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男239例,女176例;平均年齡(67.8±13)歲。于入院后4d及14d行雙下肢深靜脈超聲檢測,確定下肢DVT的發生率。結果:高血壓腦出血患者DVT的總體檢出率為42.9%,男性為18.0%,女性為24.9%。保守治療DVT發病率18.5%,血腫清除并去骨瓣減壓術DVT發病率31.5%,血腫穿刺引流術(14.8%)。DVT主要發生在癱瘓側肢體83.5%,80%發生在手術4d后。最常見的局部癥狀為腫脹(11.0%),86%DVT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DVT主要累及下肢遠端靜脈,近端︰遠端=1.0∶2.85。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有癥狀性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的比例為17.4%左右,其中92%死亡。結論: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DVT高發人群。大多數DVT患者無癥狀,體征無特異性,不能根據臨床表現診斷DVT。DVT主要累及下肢遠端深靜脈,以充盈缺損為超聲主要表現。有癥狀PTE有著極高的死亡率。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 深靜脈血栓形成【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98-02
我們對本院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連續觀察,以了解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發病情況,并復習文獻,探討高發因素及預防方法。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2007年03月~2012年03月入住我院神經外科的637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4天以內及確診非PTE致死者排除在外。最后統計病例為515例。男239例,女176例;平均年齡(67.8±13)歲。血腫穿刺引流術及腦室外引流術297例,開顱血腫清除術131例,保守治療87例。
1.2 方法。于入院或手術后4d及14d行雙下肢深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確定下肢DVT的發生率。超聲檢測采用美國ACUSON128/XP型或TCLLDI6000型床邊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測雙下肢靜脈,檢查時先在腹股溝處沿股靜脈走行橫切,確定股靜脈后縱切向上追至髂靜脈,向下依次檢查股靜脈分叉處、股深靜脈、股淺靜脈、腘靜脈、脛前脛后靜脈、腓靜脈及腓腸肌肌間靜脈。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軟件SPSS10.0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515例患者中共檢出下肢DVT103例,發病率20.0%。其中36例DVT僅累及健側肢體。45例在入院后4d檢出,58例入院后14d檢出,占56.3%。DVT患者平均年齡(72.8±13)歲,與所調查患者總體年齡無顯著性差異(P=0.66)。男性下肢DVT發生率為18.0%(43/239),女性為25.0%(44/176),兩者間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11)。血腫穿刺引流術及腦室外引流術DVT發病率14.8%(44/297),血腫清除并去骨瓣減壓術DVT發病率31.5%(41/131),兩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7)。2例在2周后的康復活動中發生嚴重急性肺栓塞,表現為突發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下降,1例心跳驟停死亡,另1例螺旋CT顯示肺動脈栓塞,病情加重放棄治療出院。
2.2 DVT的臨床表現。本調查顯示DVT最常見的局部癥狀為肢體腫脹8肢(16.0%),其次為淺表靜脈曲張6肢(12.0%)和疼痛5肢(10.0%)。發熱見于18.0%的DVT患者,多為低熱,大多DVT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DVT患者的雙小腿周徑差≥3cm者6肢,占12.0%;≥2.0cm者5肢,占10.0%;≥1cm者6肢,占12.0%,66.0%的DVT患者腿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DVT的分布及超聲特點。經超聲檢查確診左下肢DVT23例次,占46.0%(23/50),右下肢DVT27例次,占54.0%(27/50);近端血栓(累及髂、股靜脈)占26.0%(13/50),遠端血栓占74.0%(37/50),近端DVT︰遠端DVT=1︰2.85。累及的靜脈由多到少依次為右腓靜脈、左脛后靜脈、左腓靜脈、右脛后靜脈、左右股淺靜脈、右股總靜脈、左股總靜脈、左腓腸肌肌間靜脈、右腓腸肌肌間靜脈、右髂外靜脈。以充盈缺損為超聲主要表現。
3 討論
DVT形成的內在機制主要有血流淤滯、靜脈內膜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其中又以局部血流淤滯和靜脈內膜損傷最為重要。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大多高齡,常常伴有肢體偏癱、高脂血癥、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均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
本調查顯示,由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大多伴有嚴重的意識障礙及機體功能障礙,所以并發DVT時無明顯臨床癥狀或被其它癥狀所掩蓋。本組86%屬于無癥狀患者體征也不特異。最常見的局部表現為肢體腫脹,僅占16.0%。癱瘓側肢體由于神經支配功能受損,肌肉活動減少或喪失,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障礙,不存在血栓時也經常腫脹,一側肢體肌肉萎縮也可造成與DVT無關的雙下肢不對稱。因此,對于卒中患者來說,不能僅根據臨床表現診斷或排除DVT。腦出血患者多有高齡、長期高血壓、糖尿病、心力衰竭、肥胖及高血脂等DVT發生危險因素,加之手術創傷、術中腦部釋放高凝物質、術后昏迷、偏癱、臥床時間長、消瘦和脫水治療等更促發DVT。
由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合并下肢DVT急性期禁忌活動患肢和溶栓治療,因此,預防DVT發生顯得更為重要。我們的觀察結果顯示,80%(40/50)的DVT發生在手術4d后,因此,我們考慮在術后第4天可以開始應用低分子肝素預防DVT,是否可行需要更多的循證依據。
參考文獻
[1]查長松,趙玉華,杜曉華,等.二維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在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中國醫學影像技術,1999,15(3):165
[2]胡大一.心臟病學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8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