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多西紫杉醇對晚期胃癌的治療效果。方法:從我院收治入院的晚期胃癌患者中抽取60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使用順鉑及5-氟尿嘧啶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入多西紫杉醇進行聯合治療。結果:加入多西紫杉醇聯合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并發(fā)癥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多西紫杉醇能夠對晚期胃癌患者形成有效的治療效果,尤其與鉑類抗癌藥物和氟尿嘧啶聯用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臨床療效,同時減少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多西紫杉醇 順鉑 氟尿嘧啶 完全胃癌 聯合治療【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01-01
國際上對于胃癌患者的化療藥物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多西紫杉醇在胃癌的化療中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1]。因此本文作者對我院部分胃癌晚期患者進行化療治療時,通過是否加入多西紫杉醇進行聯合治療,來對比分析多西紫杉醇在胃癌晚期治療中的作用,以作為臨床參考依據。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從我院2005年3月~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晚期胃癌患者中抽取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齡28~71歲。所有病例經病理學活檢和細胞學檢驗后確診為胃癌,均未接受過化療、其他器官無嚴重功能異常、腫瘤未發(fā)生心腦轉移。所有患者均了解治療方案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服從治療安排。
1.2 方法。
1.2.1 分組。將60例胃癌晚期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0~70歲;對照組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28~71歲。經統(tǒng)計學檢驗,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和年齡結構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2 方法。所有患者先進行腹腔引流,將腹水排除干凈。對照組患者進行腹腔灌注順鉑和5-氟尿嘧啶,順鉑劑量為60mg/m2,5-氟尿嘧啶劑量為600mg/m2,1次/1周,連續(xù)2周[2]。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同時加入多西紫杉醇靜脈滴注,劑量為75mg/m2,1次/1周,連續(xù)3周。
1.3 觀察指標。記錄、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進行對比分析。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如下。
治愈:病灶完全消失。
顯效:可測病灶的最大兩垂直徑的乘積總和減少達50%以上。
有效:可測病灶的最大兩垂直徑的乘積總和減少不到50%或增加不到25%。
無效:出現新病灶,或可測病灶的最大兩垂直徑的乘積總和增加超過25%。
總有效率為治愈與顯效患者總數占所有患者的百分比。
1.4 數據處理。使用SPSS統(tǒng)計學軟件17.0版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檢驗水準為0.05,P<0.05為樣本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胃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其致死率與復發(fā)率均較高,因此大部分胃癌患者將延續(xù)到晚期,但該病對于藥物的敏感性較高,因此臨床上常用藥物進行化療[3]。雖然在醫(yī)學技術和治療藥物不斷發(fā)展的今天,該病的發(fā)病率已經有所下降,但在人類癌癥致死原因中仍位居第二位。尤其在我國,該病的發(fā)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的發(fā)病中占據首位[4]。多西紫杉醇是紫杉烷類的抗腫瘤藥物,可以通過對細胞微管產生聚合作用而干擾細胞的有絲分裂,并將其終止在G2/M期,以抗衡腫瘤增長,達到治療作用。近年來,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癌癥臨床治療中。而對于胃癌患者,臨床上常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物進行聯合治療以增大其治療效果。
由本文研究結果可知,多西紫杉醇能夠對晚期胃癌患者形成有效的治療效果,尤其與鉑類抗癌藥物和氟尿嘧啶聯用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臨床療效,同時減少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以作為不能進行手術治療時較為有效的保守治療手段進行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周愛萍,李玉升,楊林等.多西紫杉醇與替吉奧聯合鉑類治療晚期胃癌的Ⅱ期臨床觀察[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92(24):1677-1680
[2]黃萬中,蔣華,劉燕文等.多西紫杉醇腹腔灌注化療治療晚期胃癌臨床療效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1,40(26):2681-2683
[3]曾湖,蔡茂德,鐘亮等.周劑量多西紫杉醇聯合順鉑及氟尿嘧啶治療晚期胃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09(2):89-90
[4]納曼·伊民,楊海軒.多西紫杉醇聯合奧沙利鉑、5-氟尿嘧啶治療晚期胃癌的療效觀察[J].心理醫(yī)生(下半月版),2012,(7):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