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18-01
2008年1月至20011年12月我院收治了5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我們對50例患者早期實施康復訓練,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取得較大程度的改善。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34~73歲,平均62.18歲,均系首次發病。臨床診斷為高血壓腦出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根據肌力分級法,50例患者中肌力0級3例,Ⅰ級11例,Ⅱ級16例,Ⅲ級15例,Ⅳ級5例。
2 結果
50例腦出血患者在早期即開始進行肢體康復訓練,經治療及神經康復訓練后效果明顯提高,28例恢復至Ⅳ級,12例恢復至Ⅲ級,6例恢復至Ⅱ級,4例恢復至Ⅰ級。
3 康復護理方法
3.1 保持良好的肢體位置。擺放和保持良好的肢體位置有助于抑制和減輕肢體痙攣的出現和發展,為下一步的功能訓練做準備。①仰臥位: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墊,糾正肩胛內旋內收,肩稍外旋,伸肘腕,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痙攣;下肢呈膝、髖自然屈曲;踝關節保持背屈。②健側臥位:患肩前屈90°左右,手平放于枕頭上,伸肘,下肢患側膝、髖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髖稍內旋。③患側臥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直,患側下肢稍后伸,屈膝,健側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墊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壓,防止肩關節損傷。
3.2 改善肌力、關節活動范圍的訓練。在肌力訓練中著重進行健側肢體的肌力練習,通過健側抗阻力促發引起的聯合反射,誘發患側無力肌群的收縮。有針對性地進行上、下肢的肌力訓練,以多軸位、多關節、多組肌群參與多綜合肌力練習。對全癱的肢體幫助患者做被動練習,輕癱的肢體鼓勵患者做主動運動。掌握被動練習的順序:上肢為手→手腕→肘→肩關節;下肢為足趾→踝→膝→髖,防止關節粘連。各關節活動范圍不宜過大,不要牽拉關節,尤其是肩關節很容易發生半脫位和損傷;屈髖屈膝位時,應防止髖關節向外側倒,以免損傷髖關節或內收肌群。活動時避免快速用力的牽拉,以免造成關節、韌帶的損傷。康復期間為患者做訓練時操作動作要輕柔、緩慢、有節奏,活動范圍達到最大生理范圍。
3.3 體位變換。橋式體位是一個良好的抗痙攣體位,是自立訓練的第一步。橋式運動為坐、站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應用Bobath翻身法,由仰臥位到側臥位:雙髖、膝屈曲,雙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上舉約90°,頭轉向側方,健側上肢帶動患肢伸直肘向前送,向翻身側用力轉動軀干,同時向同一側擺膝,完成肩胛帶、骨盆帶的共同擺動,達到側臥。初期可給予適當的幫助。向患側翻身較向健側容易,需注意勿使肩受壓。
3.4 平衡訓練和站立訓練。先讓患者體會坐位的感覺或用鏡子矯正坐位的姿勢,靜態平衡完成后需進一步進行第二級自動平衡訓練,即自行軀干腰部活動。訓練動態下的平衡可讓患者去取不同方向、高度的目標物或轉移物品,由近漸遠增加困難程度。三級動態平衡,是在靜態平衡下從前、后、左、右各個不同的方向給患者施加壓力,打破靜態平衡,使患者盡快調整達到新的平衡狀態。站立平衡訓練基本同坐位平衡,保持站立平衡需要膝、踝、髖關節穩定性控制。注意保護患者,以防摔傷。在練習步行以前,患者必須達到以下條件才能進行訓練:①站立平衡以達到Ⅱ級或接近于Ⅲ級;②患側下肢能支撐身體3/4的重量;③患側雙下肢能進行屈膝訓練;④在具備以上條件之后,可以借助支具獨立練習向前走、向后走,轉身上下樓梯等,訓練時不能操之過急,步速不宜過快。
3.5 日常生活能力練習。鼓勵患者早期利用健側肢體進行日常活動,通過健側手的主動練習,帶動及促進患側肢體功能的恢復。加強步行、上下樓梯的訓練,上下樓梯時,應健腿先上,下樓梯時健腿先下。對于仍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者,指導其利用健側肢體完成日常的穿衣、刷牙、洗澡等。
3.6 心理護理。腦出血患者在突然發病后處于急性心理應激狀態,面對許多心理、社會問題,會產生無用感、孤獨感、失落感等心理特點。護士應耐心、坦誠對待病人,從語言上多鼓勵患者,理解、傾聽病人的心聲,鼓勵患者尋找原來的“自己”,引導患者從子女的角度認識自己生命的價值所在,使患者積極配合肢體康復訓練計劃。
4 討論
神經系統疾病的特點是“疾病與障礙共存”,所以康復訓練護理應與搶救同期進行。康復訓練越早,功能恢復的可能性越大,預后就越好。早期應使患者的肢體至于良好體位,采用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體位和抗痙攣的模式,這樣既可以使患者感到舒適,又能使患者處于功能位置,預防肢體攣縮。通過反復的床上、坐位、站立、平衡及步行訓練,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為神經系統整體功能康復創造條件,從而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低致殘程度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段杰.神經外科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2
[2]Lin E,Morris Js,Ayers GD.Effect of celecoxid on capecitabine induced hand-foot syndrome and antitumor[J].Oncology,2002,16(12):31~37
[3]刁立華.腦血管病患者康復的研究及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3):177
[4]張怡紅,陳欣,張銀珍.對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與分析[J].現代護理,2001,7(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