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綜述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前、術后護理的經驗。方法:回顧2011-2012年度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前、術后所實施的護理措施。結論:針對髖關節置換患者做好術前、術后護理(一般護理、疼痛護理、體位護理等),并執行細致的護理措施和術后康復鍛煉,可以有效地減少并發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 術前、術后護理【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32-02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replacement,THP):通過手術利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與重建病損的髖關節,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具有解除疼痛、,以緩解癥狀、糾正畸形,改善及恢復髖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手段。
1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基本護理
1.1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屬于骨科較大的手術,而且病人年齡偏高,已經給病人造成心理壓力,而且此類病人大多疼痛、活動受限,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老年人住院后容易考慮的問題太多,諸如經濟問題、治療效果問題等從而產生焦慮、恐懼、悲觀等心理狀態。因此,心理護理極為重要。護士要在病人進入病房后,要熱情接待病人,讓病人熟悉環境,有信心,打消恐懼心理,向病人講述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講解此類手術多次成功的先例當其了解手術能恢復關節功能、解除疼痛后,并結合介紹手術成功者來“現身說法”,多數病人都愿意盡快手術。
1.2 飲食及體位護理。由于患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加之臥床后胃腸蠕動會減慢,影響消化功能,病人會有便秘等癥狀,所以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是術前的重要內容,因此飲食方面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的易消化飲食,鼓勵患者進食、鼓勵多飲水,防止患者因擔心大小便不方便而自主的減少進食現象的發生。股骨頸骨折病人常規行患肢皮牽引術。皮牽引術可以改善髖關節周圍組織攣縮,松弛肌肉,有利于手術中操作和髖關節的穩定。牽引后應注意觀察患肢血液循環和肢體活動情況,維持牽引的正常狀態。牽引的重量應根據病情需要調整,不可隨意增減。牽引病人應做好交接班,加強骶尾部及牽引肢體的皮膚護理。
1.3 積極完善術前準備。了解患者身體的基本狀況,協助患者做好髖關節正側位片的檢查,血樣的采取、心電圖、尿樣等方面的檢查。常規做好術前準備。包括術前3天皮膚的無菌準備,根據X線片選用兩套大小相差1號的全髖材料,吸煙患者要暫停吸煙。訓練患者在特殊體位下飲食及大小便。因患者在術后一段時間內不能下床,為防止患者在絕對臥床的情況下出現大小便困難,應從入院后即開始訓練床上飲食及大小便,同時應耐心做好思想工作,說明其目的及意義,以取得密切配合。
2 術后護理
2.1 一般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的觀察,體位護理,飲食及體位護理,疼痛護理等,患者進入病房后要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每1h測BP、P、R各一次,接好導尿管,肢體抬高,經常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記錄每小時尿量并采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而且要應注意心、肺、泌尿系統并發癥。所以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擴胸運動及深呼吸,鼓勵病人將痰咳出。正確的體位是減少人工髖脫位的重要措施。一般情況下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患足穿“丁”字鞋,膝下墊一較小的軟枕,應該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體位擺放的重要性,以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重視,防止脫位發生。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病體的創傷較大,在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即感到切口疼痛,并可持續72h甚至更長。有效解除病人疼痛,可保證睡眠和良好的心里狀態。常使用鎮靜劑或止痛劑。由于此手術創傷大,出血較多,術后應注意觀察切口敷料的滲血及切口引流管的引流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另外,結合體溫情況并結合切口換藥的情況,觀察傷口有無感染征象。
2.2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此類病人多為老年患者,由于其身體素質較差,環境適應能力和機體抵抗力差、合并癥多等特點,術后并發癥也較多,包括褥瘡、便秘、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感染及血栓、脫位等。要鼓勵患者深呼吸,并經常咳嗽、咳痰,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鼓勵患者主動或被動活動患肢,逆肢體方向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還可在手術的肢體穿上特殊的彈力長筒襪,以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為防止發生壓瘡,要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無碎屑,每2小時翻身按摩身體受壓處皮膚,同時應增加營養,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同時預防感染是加強手術前后各個環節護理的關鍵,術后常規輸入有效廣譜抗生素,待體溫降至正常后停藥,一般為7~10d,而且要注意切口換藥時觀察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表現。為防止術后發生脫位,不宜盤腿,不宜側臥,不宜坐矮凳子或下蹲活動,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以防止髖關節過度內收前屈。
3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護理及功能鍛煉
早期訓練:手術6~10h后,帶生命體征平穩后,可進行局部肌肉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術后4~5d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和臀部收縮運動,術后7天可用CMP(持續被動運動儀)協助被動運動。中期訓練(術后7~14天):①繼續上述方法訓練。②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③側臥位外展運動,將患肢與身體同時轉為側臥,并在兩腿間墊軟枕,禁內收內旋。④俯臥位后伸髖屈膝運動。后期訓練(3周以后)術后3周左右可扶拐下地進行行走訓練。①離床訓練:先訓練由臥位到坐位,再訓練病人由坐位到站位。②行走訓練:站立適應后可進行行走訓練。患肢不負重,負雙拐行走,術后3個月后可逐漸負重,由雙拐→單拐→棄拐。但是要注意功能鍛煉計劃要個體化,即根據病人的不同身體情況來制定適合不同個體的鍛煉計劃,如有骨質疏松的病人,下床時間需適當推遲。其次,功能鍛煉過程中注意傾聽患者的主訴,觀察傷口有無滲液等情況。再次,鍛煉過程中需注意避免發生脫位。
4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術后6周內勿交叉雙腿,應側臥,雙膝間應放一軟枕;勿坐沙發或矮凳而且不能前傾及下蹲拾物。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應在家中座椅、座便器上安裝可靠地扶手,并適當提升其高度,日常生活如洗澡、上廁所等應避免髖關節過渡屈曲。術后3個月、6個月復查,患肢有不適時隨時到醫院檢查,定期復診。
參考文獻
[1]胥少汀.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965-1871
[2]丁慧麗,余艷麗,張燕.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3):123-124
[3]杜杏利,方漢萍,陳海霞.31例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的護理[J].護理雜志,2000,15,19,532
[4]張亞麗,謝秀霞,閆淑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病人的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9):61-62
[5]王少華,曹艷,曲冬郁,等.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的康復護理.解放軍護理雜志,1999,1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