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臍靜脈置管術在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方法。方法:回顧性總結27例極低出生體重兒行臍靜脈置管術的護理經驗。結果:27例行臍靜脈置管術全部穿刺成功,留置導管時間為3~14d,其中1例放棄治療,26例按原計劃拔管,均未發生并發癥。結論:臍靜脈插管術創傷小,操作簡單,有利于極低出生體重兒住院早期的靜脈營養治療和搶救,減輕了患兒痛苦,嚴格執行護理規程和密切觀察病情是插管留置術成功的保證。
關鍵詞:極低出生體重兒 臍靜脈置管術 護理【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34-02
極低出生體重兒由于各個系統發育不成熟,容易產生各種并發癥,生后早期往往喂養困難,需要靜脈營養,同時對于并發癥的治療也需要靜脈給藥,因此建立靜脈通道十分重要。以往常用的外周靜脈穿刺很難長時間保留,需要反復穿刺,而臍靜脈插管術的應用就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由于此項技術屬介人性操作,導管與外界相通,各種治療操作較多,且極低出生體重兒免疫功能低下,存在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此,需要加強護理。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對極低出生體重兒實施臍靜脈置管術,取得很好的成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極低出生體重兒27例,男18例,女9例,孕周25W~34W,出生體重720g~1430g,順產20例,剖宮產7例;其中新生兒窒息有8例。27例患兒均為我院產科分娩后10~27min轉入本科。于出生后12h內呼吸、循環狀態穩定后進行臍靜脈置管術。
1.2 置管方法。置管前先在體表測量臍根至肩峰長度,此距離的2/3或者3/4再加上臍帶長度約為導管插入深度。按外科手術要求洗手、戴口罩、穿手術衣等。臍靜脈導管尾端連接三通開關和充滿肝素生理鹽水的注射器,將肝素生理鹽水充滿導管,確保管內無氣泡后關閉三通開關。將扎臍繩松扎于臍根部,以便出血時拉緊止血,于離臍根部約1.5cm處切斷臍殘端,去凈臍靜脈管腔內凝血塊,用血管鉗提起臍帶與下腹部呈30℃~45℃角,稍偏左將導管插入臍靜脈至預定深度,回血通暢,床邊x線攝片確定導管在下腔靜脈內,將導管與臍帶殘端用0號縫線作荷包法縫合,固定導管,以生理鹽水肝素液封管,用厘米標記來鑒定導管位置并記錄。
2 結果
所有極低出生體重兒全部置管成功,2例攝片提示導管插入過深,經退出少許導管后回血通暢,用注射泵泵入藥液。其中1例放棄治療,26例按原計劃拔管,留管3—14d后拔管,平均留管時間7d。全部患兒均未見有明顯的局部感染灶或敗血癥,無明顯的液體外滲,無空氣栓塞、血栓形成或明顯出血傾向和急性肺水腫。
3 護理體會
3.1 臍靜脈置管前準備。
3.1.1 環境準備。室內空氣用循環風空氣消毒機進行消毒,保持環境清潔。準備清潔舒適、溫度適中、照明良好的輻射式搶救臺。
3.1.2 物品準備。臍靜脈插管選用一次性硅膠管、三通開關、5ml注射器、臍靜脈插管包、輸液泵、肝素生理鹽水、常規消毒用物等。提供床邊X線攝片機,備齊各種搶救藥物和儀器。
3.1.3 患兒準備。將患兒置于預熱好的輻射式搶救臺,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吸氧或者持續氣道正壓模式輔助呼吸、心電監,取仰臥位,助手固定肢體,會陰部貼尿袋。常規消毒臍及周圍皮膚,尤其是臍凹皺褶處皮膚,鋪巾[1]。
3.2 臍靜脈置管中病情觀察。密切觀察患兒的面色、意識,注意插管中有無穿破臍血管造成內出血或外出血、空氣栓塞以及呼吸暫停、心搏驟停等并發癥。注意輔助呼吸器和心電監護儀的各項指標,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處理,避免操作中患兒病情突然變化而發生意外。
3.3 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
3.3.1 感染。由于臍靜脈插管是介入性操作,導管與外界相通,極低出生體重兒免疫功能低下,各種治療操作較多,極易發生感染。因此操作時應嚴格無菌操作,每次接觸患兒前后均要洗手,護理時還需注意以下幾方面:①尿布蓋在臍部以下,防外露導管被大小便污染,每日消毒臍部,保持臍部周圍皮膚清潔干燥,確保臍帶在清潔、溫度適宜的環境中自然干燥結痂,同時每日觀察臍部,注意有無紅腫、滲液、有異味等感染征象,嚴防臍部感染。②臍靜脈連接的輸液管每24h更換1次,輸液環路連接處用5%碘伏嚴格消毒,盡量不使用三通開關輸液,防細菌從三通活塞處侵入致上行感染。③暖箱、輸液泵等儀器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每天更換暖箱水槽中蒸餾水,每周更換1次暖箱并用紫外線徹底消毒,定期進行細菌學監測。④導管留置過程嚴密觀察患兒反應、體溫、血常規、CRP等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排除其他系統感染后,及時拔管。拔管前常規導管培養,如陽性,必須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藥物。
3.3.2 導管脫出。極低出生體重兒往往病情重,監護治療設備多,治療護理操作多,在頻繁的翻身、按摩、吸痰等一系列操作中,加上患兒有時自身的哭鬧活動,很容易將臍靜脈導管牽脫出。護理中需注意以下幾方面:①插管后用縫線扎臍帶留尾線固定臍靜脈導管,并用蝶形膠布固定。②在護理操作過程中要認真細致、動作輕柔,更換三通、肝素帽,輸液管道時注意擰緊各接頭。做完每項操作前后均認真檢查臍靜脈導管外露長度和厘米標記,檢查膠布有無松動脫出。及時發現脫管征象,加強固定措施,嚴防導管脫出。③可制作早產兒的“鳥巢”,促進下肢屈曲體位,并使其手能觸及毛巾床單,使患兒有邊界感與安全感,使其感覺更舒適、安靜,減少哭鬧[2],防止患兒自身拉扯致導管脫出。④定時巡視導管在位情況,準確記錄并交接班,保證臍靜脈導管的有效使用。
3.3.3 靜脈血栓。由于在臍靜脈插管時損傷臍靜脈血管內膜,使血小板粘附,或置管時間過長,患兒哭鬧時腹壓增高造成血液反流至硅膠管內引起血流滯緩,易導致血栓形成、導管堵塞。頻繁從臍靜脈插管中取血做各種化驗檢查或供給藥物等,也較易造成血栓、氣栓形成或導管堵塞等情況,可引起腎栓塞、腸壞死等腹腔臟器損害,而且不易被發現[3]。除了提高臍靜脈插管技術,插管時動作輕柔外。護理需注意以下幾方面:①24h持續靜脈輸液,每12h肝素生理鹽水(1u/mL)通管1次,最低輸液速度為2mL/h,輸液速度過低時易出現堵管[4],若液體量不足以24h維持導管時,則用的肝素生理鹽水液2mL每6h正壓封管1次。②輸注脂肪乳劑時,每6h用生理鹽水2ml沖管1次,同時轉動導管外露部分,防脂肪乳劑沉積在導管。③輸注不同藥物時用生理鹽水沖管,防止因藥物存在配伍禁忌導致沉淀物生成而堵塞導管[5]。④建議盡量減少在臍靜脈插管中取血及輸血,若必須從臍靜脈導管中取血時,要及時用肝素生理鹽水2ml沖洗導管,更換有血液殘留的肝索帽,以避免出現栓塞堵管或增加感染機會[6]。
3.3.4 空氣栓塞。空氣栓塞是由于輸液管內空氣未排凈或輸液裝置不嚴密,致使空氣輸入靜脈,因此必須嚴格遵守輸液操作規程。護理需注意以下幾方面:①插管前導管內充滿液體,導管的尾端連接好三通開關和注射器,防止空氣進入。②推注藥物和采集血標本耐,不得有氣泡進入臍血管插管系統;輸液時要注意微泵注射器內液體絕不能輸空。③在更換三通、輸液管等操作前,認真檢查,排出氣體,并擰緊各接頭,防各接口松動空氣進入。觀察患兒在輸液過程中有無呼吸困難、面色發紺,一旦出現癥狀立即給予氧氣吸入,置患兒左側臥位并頭低足高,以便氣體能浮向右心室尖部,避開肺動脈入口。隨著心臟舒縮,將空氣混成泡沫,分次小量進入肺動脈內,逐漸被吸收。
3.3.5 急性肺水腫。靜脈導管經臍靜脈入下腔靜脈,靜脈管腔大[7,8],若輸液速度過快,短時間內回心容量過大可引起急性肺水腫。預防和護理方法:①采用微量泵根據患兒病情、藥物性質調整輸液速度。②加強責任心,嚴防因護理不慎開大輸液調節器而造成短時間內輸液過多,導致患兒發生急性肺水腫。
3.3.6 拔管護理。患兒病情好轉,達到治療目的后應盡快拔除導管,以減少感染機會。一般保留導管7~14天[9],如一旦出現血栓、氣栓、感染等現象應立即拔管。拔管前用生理鹽水浸濕縫線,用5%碘伏嚴格消毒臍部及其周圍皮膚,將導管徐徐拔出,再離出口3cm處停留3min,以減少出血[10]。將無菌紗布覆蓋臍部用無菌紗布覆蓋臍部,常規加壓包扎臍部24h,必要時做“荷包縫合”,并做導管管端血培養。
4 小結
臍靜脈插管術操作及護理簡便,輸液效果良好,副作用少,能夠保證極低出生體重兒住院早期的靜脈營養治療和搶救,從而提高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生存質量及改善預后,是極低出生體重兒住院早期搶救和治療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可在高危新生兒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羅愛明,高薇薇.臍靜脈插管留置術在早產兒中的應用和護理[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6.21(5):297-298
[2]吳紅燕,康文清,趙磊.鳥巢護理應用于早產兒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5,20(23):14-15
[3]李燕梅,李漢勤,李瑞瓊.高危新生兒保留臍靜脈插管的護理[J].南方護理學雜志,2000,7(1):13-14.
[4]吳燕云,麥友剛,賴文玉.臍靜脈置管在超低或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應用[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2,27(1):42-43
[5]藏建華,葉文琴,裒彬娥.中心靜脈置管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77-378
[6]李淑蘭,王惠良,肖海鳥.極低出生體質量兒臍靜脈置管的護理[J].護理學報,2007,14(10):42-43
[7]段欣,程璞利.王戚.硬膜外導管行臍靜脈插管注射在新生兒復蘇中的應用[J].華中醫學雜志.2006.30(2):117
[8]馬淑五.臍靜脈插管輸液搶救新生兒窒息[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4):384-385
[9]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923
[10]廖索霞,蒙好好,陳秋苑.等[J]1倒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留置臍靜脈導管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6):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