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肢患者往往心靈遭受的創傷,痛苦要大于身體所受的創傷,痛苦。截肢患者術后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長期被不良心理所困擾,可影響軀體疾病康復,因而在術前,術后積極進行常規的護理的同時正確實施心理護理,不但可穩定患者的情緒,使其配合治療,并能正確認識現實,重拾生活的自信心,對能恢復及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截肢 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75-01
截肢是將已失去生存能力,危害健康,喪失生理功能的肢體截除,對于患者來說,突如其來的殘酷現實,是身體和精神雙重打擊,不同程度的軀體殘疾和缺陷產生的巨大的心理壓力,對治療極為不利。故對截肢患者的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1 術前心理護理
1.1 安撫患者情緒。對急診入院后的患者,精神高度緊張,恐慌,煩躁,甚至情緒失控,會做一些過激的行為及語言攻擊等,此時護士應與家屬一起給患者營造一個友善的氛圍,對患者應表示關心,理解,體貼及同情其遭遇。態度和藹,多用安慰性語言,在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到位,避免牽動患肢增加傷痛。[1]
1.2 鼓勵患者證實現實,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告知其截肢術的必要性及拒絕手術的危害性,主動向其介紹傷情,治療方式及預后,把傷害降低到最低限度,鼓勵其勇敢,增加其信心,使其坦然面對手術。
2 術后心理護理
2.1 有效的溝通使其重新適應自我。術后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自我概念對給人的心理及行為起著極為重要的調控作用,包括身體自我,社會認同,自我認同和自尊4個方面[2],大部分患者因身體缺陷兒導致自我概念降低。對于醫護人員來說,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熱情與患者交流,幫助正確認識疾病,接受現實,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他們認識到雖然失去了肢體但同樣可以成為對社會有貢獻。
2.2 術后幻肢痛的心理護理。幻肢痛是主觀感覺已被解除之肢體依然存在,并有劇烈疼痛的幻覺現象[3]。當患者感到幻肢痛時,護士與家屬一起對患者講述一些有趣,幽默的故事誘導患者想象自己在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中,是患者進入比較愉快的環境中,逐漸的淡化疼痛感覺。并鼓勵其從事一些有趣的活動或完成一項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注意力集中疼痛以外的有意義的活動,并告知患者幻肢痛在思想不緊張的狀況下,1至3個月便會逐漸的消失。對患者心理暗示,可以減輕患者對殘肢痛的敏感性及幻肢痛的發生率。[4]
2.3 術后功能鍛煉時的心理護理。在患者傷口愈合后要鼓勵其進行殘肢功能鍛煉,在鍛煉中因疼痛而出現氣餒,拒絕鍛煉的心理時,應多多給予鼓勵。告知其鍛煉應循序漸進,不宜急于求成,活動的頻率應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動作由簡單到復雜,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告知其成功的案例,以增加其自信心。
3 討論
截肢多為突發事件,瞬間意外改變了患者日常生活的形態,當軀體活動突然障礙時,便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5]。嚴重的心理功能障礙和心理失衡反應,做好截肢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消除不良心態,減少各種并發癥,降低傷殘程度,恢復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我們的精心護理,使患者早日身心健康,自信,愉快的開始新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陳翠紅.創傷患者截肢術后的心理護理[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7,2(7):628-629
[2]李心天,醫學心理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297—396
[3]李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50
[4]畢金秀,于主花,郭燕妮.外傷性截肢術24例心身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0):66-68
[5]騰亞琴,截肢手術病人的心理反應與護理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