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86-02
骨科患者由于骨折愈合的漫長性、關節損傷的復雜性、軟組織損傷、疼痛、制動、不合理活動以及骨折并發癥等因素的作用下,會導致患者運動、感覺、循環、心理、個體活動以及社會參與等多方面功能受限,對患者的身心都帶來巨大的影響[1]。因此,功能康復對于骨科患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2]。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對116例骨科住院患者實施了綜合地功能康復護理,取得了較好地療效,現將其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135例患者,男93例,女42例;年齡17-59歲,平均年齡39.75±2.08歲。其中腰椎骨折23例,胸椎骨折9例,骨盆骨折11例,股骨骨折23例,肱骨骨折17例,鎖骨骨折15例,尺橈骨骨折18例,脛腓骨干骨折12例,其它7例。
1.2 治療方法。本組135例患者均在接受術后常規治療后,在護理人員、專科醫生以及康復專業人員的指導和監控下進行功能康復鍛煉。
1.3 功能康復護理措施。
1.3.1 肢體功能評估,制定個體化的評估方案:骨科患者在進行手術治或固定等治療后,需要長期臥床及制動,會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關節攣縮以及骨質疏松等肌肉骨骼系統的不良生理效應。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各個關節的活動度、肌力、肌張力等方面綜合評價患者的肢體功能,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作出個體化的康復訓練計劃[3]。
1.3.2 早期康復護理。
(1)維持患者的肢體功能:注意患肢固定的體位,將患側肢體按功能位擺放,注意患肢的顏色及皮溫變化,抬高患肢,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注意防止患肢的腫脹。對于患肢功能不能完全恢復或完全不能恢復的情況下,應視其具體情況為患者配備輔助器具,進行代償性地功能訓練[4]。
(2)協助患者對功能障礙肢體的訓練:盡早鼓勵患者對患肢近端與遠端未被固定的關節進行各個方向的全范圍運動,運動強度是根據患者的能力逐漸從被動運動、助力運動、主動運動到抗阻運動,一天數次。同時,還應加強患肢的等長收縮練習,訓練時肌收縮的強度由輕到重,無痛時可逐漸增加患者用力的程度,要求每天至少訓練5-10組,每組重復10次,每次收縮維持10秒,每次訓練量以不引起肌肉疼痛和疲勞過度為宜[5]。盡早在支具的保護下進行下肢部分負重訓練,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骨折斷端的早期愈合,減少各種并發癥。
加強健側肢體的活動訓練:加強健側肢體各關節活動和日常活動能力訓練,包括主動、抗阻肌力訓練,早期健側下肢負重。
(3)及時地給予患者心理輔導與支持:骨科住院患者,經過手術或固定治療后,擔心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會影響骨折愈合進度或對愈合的骨折會再次斷裂,而害怕進行康復訓練,同時,還會擔心遺留殘疾等。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地關心患者,幫助患者消除對骨折的憂慮與擔心,正確認識現有的肢體功能狀態,讓患者充滿戰勝疾病的信心,并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與康復鍛煉。
1.3.3 中期康復護理。
(1)肌力訓練:掌握運動量和訓練節奏,遵循疲勞和超量恢復的原則,選擇合適的運動量,在無痛下進行肌力訓練。
(2)理療及按摩:利用直流電、中、低頻脈沖電流刺激治療,防止肌肉萎縮和骨量丟失,改善肌力,促進骨痂形成。紅外線或各種透熱療法都利于消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超聲療法以及按摩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消炎止痛,松解組織粘連和促進骨折愈合。按摩時以向心性手法進行,一天1-2次,每次15分鐘。
(3)預防其它并發癥: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解決關節僵硬,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此期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ADL訓練、作業訓練、職前訓練以及適應社會等訓練。同時,還應為防止壓瘡、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疾患等并發癥的相關治療。
1.3.4 后期康復護理。此期患者的骨折已達臨床愈合,但筋骨未堅,肢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這一時期康復護理的目的是盡快地恢復患者關節功能和肌力。
2 結果
在對本組116例骨科住院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實施綜合的功能康復護理干預,其中110例患者明確康復訓練目的,在功能康復護理過程中,積極配合,并對整個康復護理過程表示滿意,其康復護理滿意度達94.83%。另有6例患者,由于文化程度低,認知能力及經濟條件較差,配合困難,影響功能康復訓練的順利完成。
3 討論
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現代醫學治療骨折的三個主要環節。功能鍛煉是康復治療的主要手段,康復治療應包括局部的和全面的功能鍛煉。對骨科的患者進行必要的功能康復訓練,可以促進血腫和滲出物的吸收;加速骨折斷端的纖維性連接和骨痂的形成;防止關節的粘連、僵硬,恢復關節功能;防止肌肉萎縮,恢復肌力;消除骨折對肢體的不良影響,減少肢體制動所致的各種并發癥以及繼發損害;減輕患者長期臥床造成的運動、感覺和心理障礙,讓患者可以盡早地達到生活自理,重返工作崗位。
骨折的骨科治療和康復治療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功能康復,因此兩者必須密切配合,骨科治療時應考慮功能恢復,內外固定有利于早期活動,在骨科處理后及時開始合理的與充分的康復治療,并應盡早開始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應與專科醫生以及康復專業人員相配合,充分運用康復護理技術,幫助骨科患者從術后早期就開始進行康復治療和護理,從而可以更好地提高骨科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質量,促使患者盡早地進行生活自理及恢復工作和勞動的能力。通過我們的臨床實踐觀察,成功的功能康復護理不僅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還能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的形成和致殘率,改善醫患關系,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紀君時,姜明軒,李寶和,主編.現代骨傷科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2-124
[2]王凌云.護士在骨科康復中的作用[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13):1
[3]張萍芳,汪玉林.四肢骨折患者的功能康復訓練[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4,2(3):181-182
[4]金永紅,李美鋒.健康教育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8):2655
[5]張杰,李健.高梁斌,等.腰椎間盤囊出患者手術療效不佳的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