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已步入老齡化嚴重的時期,老年人又具有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由于衰老等諸多原因,這一年齡階段的人大都患有較多的慢性疾病,因此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就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老年患者 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99-01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
1.1 孤獨的心理。離開工作崗位,生活學習從緊張有序轉向自由松散,子女離家家庭小型化,親友往來少,門庭冷落,信息不靈,均使老人感到自己成為被社會拋棄的人。一旦生病,特別是那些沒有老伴的人,極易產生悲觀的情緒,對病情的估計也多悲觀,表現為極度憂郁或暴躁,把自己的病情嚴重化或擴大化,感到自卑,無價值感。
1.2 退化心理。有的老人生病后情感和行為變的幼稚,常提出不現實的難以做到的要求,或是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情緒波動較大,自控能力差,時與家人、護士發生沖突。有的老年人小病大養,不愿出院,對醫護人員和家人依賴,甚至是些老年患者在醫院就沒有不舒服的地方,一出院回到家就渾身不舒服。有的老人甚至和小孩一樣,出現“老小孩”現象。
1.3 自尊心理。老年人一般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喜歡他人順從,固執己見,不愿聽從別人安排,尤其是不重視年輕醫護人員的意見。有時爭強好勝,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如獨自上廁所,走路不要攙扶等,這樣往往引起一些意外事故的發生。
1.4 恐懼心理。老年人因體能衰退而表現出對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體不適或身患疾病就會惴惴不安,加之行動不變,就會加重憂慮,擔心病情惡化甚至不治。當病情較重時,常意識到死亡的來臨,產生瀕死的恐怖感。
1.5 失望心理。大多老年患者的病情都是反反復復的,常常出院沒幾天又會復發又到醫院。有的是根本無法治愈的,只能控制病情的發展,因此,這些老年人就會對醫護人員產生失望,甚至對自己失望。
2 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
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和老化性疾病,因此老年患者總數日趨增多,使老年患者心理護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護理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富有壓力性的職業,所有護士不但要幫助病人適應壓力,而且也要正視自身的壓力。通過不斷的加強學習,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學會運用各種技巧來適應工作中的各種壓力,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2.1 要和藹對待病人。護士要和藹地對待病人,責任護士做自我介紹,給予親切感,介紹病室環境給予安全感,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并根據病人的病情進行健康指導,讓病人有一種被重視感。
2.2 要耐心對待病人。老年人會記憶力不好,你剛剛交待的事,他一會就忘記了,所以護士不要嫌麻煩,要多和他們解釋。有的老年人動作遲緩,當護士幫他們做護理操作時,總是要等很長時間,那就多體諒他們一下。
2.3 要隨時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護理工作者要隨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以利于及時的調整,當他們出現不安的情緒時,要用勸導、啟發、同情、支持、消除顧慮等方法,幫助他們認識問題,改善環境,提高信心。
2.4 要多和患者溝通。良好的溝通可以排除老年人的顧慮,解除他們的心理負擔,鼓舞他們戰勝疾病的勇氣,取得他們的配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利病體的康復。
2.5 要學會運用心理護理的藝術。老年人大多有慢性疾病,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自我保健經驗和應對疾病較獨特的方式。護士要善于發現總結這些經驗,不要輕易否定患者的這些應對方式。對不良的方式盡量采用協商、提醒的方式指出。組織患者參加集體活動,鼓勵患者相互交流。對個別老年患者刻板、古怪的行為,在短期可以改變的,則給予積極的幫助,短期不易改變的,切忌生硬的強迫其改變,可以通過贊揚、肯定的方式強化其積極行為,淡化消極行為。
2.6 要指導病人調整心理狀態。遇到麻煩先回避一下,待冷靜后再處理,要想得開,善于安慰自己。遇到憤怒情緒時,要學會減輕自己怒氣的方法,不要固執己見,學會讓步。鼓勵病人通過種花、養魚鳥或者學氣功等方法,達到怡養心情,松弛的目的。可以教給他們學會疏泄,當焦慮、憤怒時,找人傾訴使心情變得平靜安定,達到身心平衡。
2.7 在對老年人進行護理時,一定要注意態度和語言,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老年人的尊重,此外,要鼓勵家屬前來探望,以減少老人的孤獨感和被遺棄感。總之,護理工作者應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使他們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從而減少和避免病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映蘭.護理心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77
[2]胡佩誠.醫學心理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