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傳染病患者發熱的臨床護理方法。方法:對不同傳染病發熱實施差異化的護理手段。結論:不同類型的傳染病,其發熱程度及發熱時間均有所不同,發熱情況對于傳染病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應在護理過程中認真觀察,用心護理。
關鍵詞:傳染病 發熱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05-01
作為疾病的一種信號,發熱在反映人體病情演變情況,能夠作為診斷和判斷療效的參考依據。發熱也是傳染病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況下一般發熱不需要采取特別降溫措施,但一旦患者體溫超過40℃,并伴有頭痛、驚厥以及意識障礙情況,應適當進行降溫護理。護理工作者應掌握傳染病的發熱規律,并對患者病情變化予以認真貫徹,采取有效的護理方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文傳染病患者發熱護理進行了一些探討,現報告如下。
1 傳染病發熱類型分類
發熱是傳染病患者的常見癥狀,一般可將其發熱原因歸納為兩種類型。一種為病毒性感染發熱;另一種為細菌性感染發熱。由于感染病的種類不同,其熱型和發熱程度及發熱時間均有所差異。一般可分為以下六種情況。一是稽留熱,體溫常在39℃以上,晝夜間體溫變動范圍較小,多在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恙蟲病等急性傳染病的極期出現。
二是間歇熱,體溫驟升可達39℃以上,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間歇數小時至數日又如此反復發作,常見于瘧疾。三是馳張熱,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h內波動范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于敗血癥和重癥肺結核等。四是波狀熱,體溫可39℃以上,主要表現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五是回歸熱,臨床表現為體溫急驟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傳回歸熱螺旋體引發。六是不規則熱,體溫曲線毫無規律。體溫常在38℃左右或波動于37~40℃之間,發熱無特定規律,多種疾病均可造成不規律熱現象。
2 不同傳染病患者發熱的護理措施
2.1 傷寒及副傷寒發熱護理。在稽留熱階段,如果患者體溫不高于40℃,可不做降溫處理,因為發熱是細菌以及內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溫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熱。應特別注意在患者發病第三周時,由于已進入潰瘍形成期,有出息腸穿孔的情況的可能,應堅決禁止腹部冷敷降溫以及冰鹽水灌腸降溫。
2.2 流行性出血熱發熱護理。對于流行性出血熱高熱患者可采取頭部冷敷降溫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溫持續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頸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溫的方法,應避免急劇的降溫方式。禁止使用解熱藥物,防止對熱型判斷的干擾,加重皮膚出血現象。如果必須使用藥物降溫應進行嚴格的觀察護理,應堅決避免患者排汗過多導致的體液丟失以及體溫驟降問題。
2.3 麻疹患者發熱護理。在患者出疹期不應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藥物,此時進行退熱不利于患者體內毒素的排出。對于體溫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劑量清熱解毒藥和溫水灌腸進行退熱,不應采取酒精退熱和冷敷退熱。患者體溫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時伴有皮疹顏色變化,則患者可能出現病情轉重,用特別予以注意。
3 傳染病發熱同性護理措施
3.1 休息。由于發熱患者的代謝增加,體能消耗較多,會造成患者體質虛弱。此時充分休息能夠可以使患者代謝在較低水平維持。對于高熱傳染病患者應保持臥床休息。
3.2 飲食。患者發熱期間,應選擇營養價值較高的易消化的流質食品,病情好轉后給予高蛋白、高熱量的食品,補充患者營養。
3.3 口腔護理。傳染病發熱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減少,多會出現口腔粘膜干燥情況,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潰瘍,臨床護理上應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潔。
3.4 皮膚護理。傳染病發熱患者在退熱過程時,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現象,應及時更換汗濕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膚的干燥清潔。
3.5 生活護理。注意調節病房內的室溫和濕度,以更加適宜的環境,減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時要指導患者正確穿衣和蓋被,保暖和散熱兼顧,同時注意室內室溫濕度調節。
4 結論
傳染病的發熱,一般均為患者中性粒細胞產生的脊質造成的內源性致熱原做導致的,造成患者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變高,在當實際體溫高高于調定點時,患者會有出汗,血管擴張現象。如果實際體溫低于調定點,則患者會出現寒戰、發抖、血管收縮等現象。發熱作為是很多傳染病的共同特點,其發熱時間和發熱類型以及發熱程度各不相同,應在護理中注意觀察,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護理措施,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楊秋梅.做好發熱護理的體會[J].泰山衛生,2003,(04)
[2]任玉紅.發熱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8,(29)
[3]聶海英.社區老年人中醫康復護理的功能模式[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19)
[4]張曉虹.不明原因發熱的病因診斷[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03)
[5]張大英.24例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發熱的護理體會[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