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醫整體觀、背俞穴、督脈及脊柱自然生理曲度闡述背部經絡在防治亞健康的理論依據,為防治亞健康提出了重要的切入點。
關鍵詞:亞健康 背腧穴 整體觀念 督脈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52-01
“亞健康”一般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卻呈現活力降低、適應力呈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調查表明,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占總人口的60%~70%,亞健康問題困擾著全人類,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對于亞健康狀態的防治研究來說,西方國家較多地從現代醫學領域查找原因,對細菌感染、免疫抑制、內分泌代謝失調等考慮過多。但由于對確切病因沒有達成共識,治療上缺乏針對性。中醫學的“治未病”思想及辨證施治理論,在亞健康狀態的防治方面顯出優勢。它認為引起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是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所致。治當以調節臟腑功能為先,而五臟六腑與脊背關系密切。所以脊背部對于疾病的發生及治療等,也起著重要作用。
這與現代脊柱醫學“脊柱損傷乃百病之源”不謀而合。
1 應用背俞穴是中醫整體觀的體現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上互相影響。整體觀是古代唯物論和辨證論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它貫穿到中醫生理、病理、診法、辯證、治療等方面。治療局部病變,必須從整體出發,才能保持生理平衡。人體的局部與整體辯證統一,人體在某一局部區域內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
在大量的臨床資料中,我們發現許多亞健康的病因、病機,是由于多種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并非某一臟某一腑,如果單純用單一臟腑來辨證治療,則很難奏效。
背腧穴的作用,一是治療相應腑臟的病癥,二是主治五臟所主組織、器官的病癥。因此,如果在臨床中,能同調理五臟六腑的背腧穴,即擴大背腧穴的空間治療,將達到對疾病,尤其是亞健康的整體治療,改變病變機制,控制欲病的過程中惡性循環鏈,調動人體內的正氣,改變人體內環境,恢復人體正常生理機能,使病情發生根本轉變,收到顯著療效。
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體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聯系,以維持其生理活動上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
2 脊柱與督脈
督脈為陽脈之海,又主一身之陽氣,人體各部位陽氣的變化均與督脈陽氣的變化相關,亦即督脈陽氣的通達與充盈,是人類具有生命力及延緩衰老的根本保證。可以這樣理解人體臟腑、經脈等陽氣的變化,實質上標志著督脈陽氣的盛衰,督脈作為陽氣的統帥,決定著人類生命的全過程。
人體內病邪的產生均與督脈氣血的強弱變化有關,判斷督脈氣血的調暢與否,我們主要檢查脊柱棘突的位置是否正常,即查其是否有向左、向右的偏歪,或向前向后的凹凸和脊柱是否有側彎,其生理曲度是否自然。若有這樣、那樣的改變,從脊柱形態學上顯示出督脈氣血在此受到阻礙,而在脊柱失常的部位,大多有壓痛、叩擊痛或筋聚現象。從“不通則痛”上考慮,督脈氣血運行受阻,久而久之,在病變部位產生疼痛,而這一疼痛又作為致病因素,更加影響了氣血的暢行,進而影響內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造成總督一身之陽的督脈正氣不足、氣血不暢、統攝無權,也相應地致使某些臟腑、經脈、氣血的正常運行過程發生障礙,最終產生各種各樣的病患。
祖國醫學對脊柱的理解,和現代脊柱醫學所主張“脊柱是百病之源”不謀而合,山西省著名老中醫王中衡及其弟子所創立的“通督按摩法”,就是通過推法、按法松解脊柱周圍軟組織,調理其錯位、歪斜的關節,讓脊柱恢復正常的姿態,以達到通其經絡、調其氣血、振奮陽氣的目的,進而能夠協調臟腑、經脈的功能,使周身陽氣充盈。這樣,就可以使正氣內守,外邪不易入內,內邪得以祛除。
《莊子·養生主》認為:“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天年。”不難看出督脈陽氣的通達與充盈對人的生命狀態起著重要作用。
3 脊柱正常生理曲度
脊柱自然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生物力學穩定和平衡的標志。成人胸段、骶段均向后方,稱為原發曲度;頸段及腰段均向前方,稱繼發性曲度。這種繼發性曲度使軀干的重力在站立時更容易向下傳達,減少肌肉負擔。脊柱的生理彎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正常自然的生理曲度下,脊神經、血管、肌肉等都在自己舒服的位置上,各盡其責,有條不紊,各種生命信息暢通無阻。然而我們平時工作學習的姿勢大都是不正確的長時間坐位,與自然的生理曲度正好相反,在加上工作壓力大,缺少運動這也是辦公室工作人員更容易導致亞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脊柱自然生理曲度對亞健康的恢復有重要意義。